綠色中國 嚴修法令強勢去污
近十餘年來,中國經濟發展速度居全球之冠,其中有一部分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導致污染嚴重。現階段,各國人才搶進中國,有人看到機會,卻也有人受不了污染想離開,但想進去的人多、想出來的人少,因為中國正在努力改善環境,要扭轉外界的刻板印象。
1998年《京都議定書》限定各國污染氣體排放量,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2002年即簽署同意書並於2005年生效。原本中國可以不受限制,但在胡錦濤、溫家寶主政時期,中國控污相當努力,一度逼得各地高污染工廠「拉閘停工」。
雄安新區 讓北京喘息
水污方面,根據台商的實際體驗,中國對電鍍、積體電路等高耗水行業,訂出的回收水體比例標準,早就比台灣還嚴格。到了習近平、李克強時代,再嚴修環保法令,允許各地曝光重度污染企業。
比如2015年曝光的騰格里沙漠的排污事件,不只工廠受罰,環保官員也受處分。
總的來講,中國正在為過去發展經濟而犧牲環境的錯誤作出補償。
此外,最近剛定案的河北雄安新區,也是計劃將政府機關、重要國營事業遷往新區,藉此減輕首都北京的人口壓力,也讓北京早已無法負荷的生態環境稍稍喘息。
降污 中央姿態明確
當然,各省市地區為了自己的經濟發展、人口規劃,還不可能一口氣將既有的污染性能源全數替代,但中國中央擺出的姿態很明確:訂定排放新標準、提出降污數據,地方官員若無法達成,即視為政績不達標。
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政策的落實並非一蹴可及,但一點一滴的努力,終究會有成果,像發展綠色能源的投資已經領先號稱「最重視環保」的歐盟。這也是外籍高級人才仍視中國為首選之國,帶著美好的期盼,繼續前進中國的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