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一年有四季,但「速食時裝」(fast fashion)一年可以多達52季,即每星期換一季,顛覆傳統時裝界!速食時裝約在2000年起開始全球擴張;部分品牌由設計、生產到上架平均可壓縮至4星期內,價格亦受惠於全球分工而顯得「親民」。英國《衛報》取快餐店麥當勞(McDonald's)名字的前綴「Mc」創造新詞「McFashion」。廉價和新花款刺激消費意欲,或讓我們愈來愈不珍惜衣服;生產成本被不斷壓低,於是犧牲衣物的品質,「壽命」大減。買一件衫表面上很廉宜,但環境等「真實成本」卻難以估計。
?部分知名速食時裝品牌(見圖)
?十大服裝生產地區(見表)
?成衣生產 小心有毒!(圖)
1,000億件
美國管理諮詢公司McKinsey & Co. 2016年一份報告指出,2014年全球服裝生產量較2000年增加一倍,估計達1000億件。而根據2015年一套紀錄片The True Cost,現時全球每年賣出的新衫,是20年前的400%。生產量遠超需求,是服裝售價不斷下降的原因之一
個案:孟加拉製衣業
全球分工令服裝製造工序流向勞動力成本低的發展中國家。成衣業近年成為孟加拉經濟增長的引擎,目前是全球第二大服裝出口國,僅次於中國。綜合亞洲開發銀行及香港貿發局的數據,成衣出口佔該國2015年總出口的81.7%,主要買家是美國和歐盟;H&M是最大客戶之一
>6,000家
孟加拉官方統計全國有2000多家紡織廠、6000多家成衣加工廠
500萬人
孟加拉成衣業就業人數約500萬,其中70%為女性。紡織服裝業帶動孟加拉銀行、保險、航運業,並為紡織服裝及機械配件業帶來共約80萬個工作機會、資源回收業約20萬個崗位
◆血汗工廠環境差 意外釀1129人死亡
雖然孟加拉部分工人的生活水平因製衣工廠的僱用得以提高,但業界為壓低成本,不重視工作環境安全和勞工權益,工人多被剝削;加上衣物要趕快推出市場,不斷縮短生產時間,員工面臨趕工和加班壓力,「血汗工廠」頻現。2013年孟加拉發生多宗嚴重意外,其中4月首都達卡的藍那廣場大樓倒塌導致1129人死亡,遇難者大部分是製衣廠(包括H&M)工人
◆衍生問題:環境污染
紡織與製衣業是高污染產業,生產過程會廣泛使用和排放大量有毒物質。根據綠色和平的資料,除了染料中會使用的鉛、鎘等重金屬外,乳化劑和塗層亦被驗出含有「環境激素」,威脅民眾健康,亦造成嚴重污染。消費者享受廉價時裝的同時,這些苦果由承包製造工序的國家承受
2,700公升
世界自然基金會2013年指出,種植棉花需要大量淡水,生產一件T恤的棉花量,需耗2700公升水
25%
根據Pesticide Action Network的資料,全球約25%殺蟲劑、10%農藥用在生產棉花上
3%
綠色和平2016年11月指出,製衣如洗熨、運輸等過程「貢獻」全球3%的溫室氣體排放。如果一件衣服的生命周期從1年延長至兩年,溫室氣體排放可減少24%,還能節省大量淡水資源、減少使用有毒物質
60%
綠色和平的資料顯示,目前60%衣服皆含有原料是化石燃料的聚酯纖維(polyester),整個生命周期所產生的二氧化碳量是棉花的近3倍,廢棄後需數十年才能降解。聚酯纖維較為防水,被廣泛運用在運動和休閒服飾上,如T恤、泳衣等
◆服裝廉宜 愈買愈多
10.4% → 3.1%
衣物價格下降,消費者得益。按美國勞工統計局的數據,1960年代美國人均花可支配預算的10.4%置裝,2013年已降至3.1%。上文提及McKinsey & Co.同一報告指出,1995至2014年間,美國的整體消費物價增幅(通脹)約55%,但服裝價格不升反降3%;同期中國的整體消費物價上升53%,服裝價格則只上升38%。服裝廉價且不斷推陳出新,吸引消費者愈買愈多,2000至2014年間每個消費者年均購買衣物量增加60%
80磅
美國媒體Newsweek 2016年一篇報道引述國家環境保護局(EPA)資料,顯示2012年84%被棄的衣物不是去了堆填區便是焚化爐,美國人均每年丟棄約80磅紡織廢物,總計每年1400萬噸。EPA估計,若回收被棄的紡織品,相等於減少730萬架汽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5,900萬美元
每年有大量舊衣由發達國捐予或轉售非洲的發展中國家。2016年BBC引述聯合國數據,指出2013年加韓兩國共輸出價值5900萬美元的舊衣物到坦桑尼亞,英國輸出價值4200萬美元的舊衣到肯尼亞。不過,報道指出兩國及其他非洲國家如布隆迪、盧旺達和烏干達研究於2019年前禁止二手衫入口,原因包括進口的二手衫價錢比本土貨品便宜,窒礙本土製造業發展。另外,亦有指速食時裝品質差劣,回收的多不能再穿,變相是接收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