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尹文子是先秦名家學者,名家學者喜歡辯論「名」與「實」之間的關係。尹文子也不例外,他舉這個故事,其意仍在說明「名」、「實」關係。他的觀點是「世有因名以得實,亦有因名以失實」(《尹文子?大道上》),「名」就是名稱,「實」就是實質,有人因「名」而得「實」,有人因「名」而失「實」。 故事中的「鳳凰」是「名」,「雞」才是「實」。擔雞者失「實」,因為他意在欺詐;路人失「實」,因為無知;國人失「實」,因為盲目;楚王失「實」,因為輕信(是否如此,下文另作討論)。 那麼有沒有人得「實」呢? 如果把「實」看成「實際的好處」,擔雞者騙得一筆錢,可謂因「名」而得「實」。路人一開頭受騙破財,可謂因「名」而失「實」,但也成就另一種「名」——他因此出「名」了,令國人讚歎,令國君感動,反而得到更多的好處,最終也算因「名」而得「實」。國人呢,不曾親歷其事,卻以訛傳訛,始終無所得。 楚王失金得名 至於楚王,賞了路人好多錢,看起來好像也因「名」而失「實」。有人認為他愚蠢,這未免小看楚王,原文說他是「王感其欲獻于己」,而不是聽信謠言。楚王花那一大筆錢,買得個「輕財愛才」的「名」,未來得到的利益恐怕更多。 戰國時,郭隗向燕昭王說「千金買骨」的故事:有個國王想買千里馬而不可得,先用五百金買了千里馬的頭骨。 大家遂覺得,死馬尚能賣得五百金,何?生馬?於是爭相找馬。國王最終如願買得三匹千里馬。楚王就如「千金買骨」故事中的國王,先是失「實」而成「名」,終將因「名」而得「實」。古今中外的政客玩的都是這個套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