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近年路陷個案有上升趨勢,影響交通,渠務署指部分路陷與地底污水渠老化及爆裂有關,計劃今年上半年展開研究,為全港約4000公里的雨水及污水渠推行預防復修工程,以減低渠道老化帶來的潛在影響。該署亦已引入新技術,在毋須停水下修復污水渠,成本較傳統技術高出4倍。 去年路陷11宗 僅一宗涉污水渠 本報翻查資料顯示,單是2016年全港發生至少11宗路陷,大部分與水務署管理的鹹淡水管爆裂有關,只有一宗與污水渠爆裂有關;去年5月6日在油麻地甘肅街與渡船街發生的路陷,由一條直徑900毫米的污水渠爆裂導致。 舊區污水渠用逾30年 漸呈老化 政府過去十多年已花了逾百億元更換及復修長約3000公里老化食水管,減少滲漏,亦可避免引致路陷。渠務署工程師陳裕棠指出,舊區的污水渠普遍使用了30年以上,漸呈老化,由於污水呈酸性及含有沼氣,會腐蝕管道,部分污水渠內壁混凝土剝落,露出鋼筋,渠務署日常已有定期檢查及修復老化渠道。 由於地下渠道老化及損耗,渠務署計劃有系統地復修有潛在問題的渠道,今年上半年會展開顧問研究,勘察全港雨水及污水渠,然後按渠道本身狀G、過往塌陷紀錄等,按風險排列復修次序,暫未有估算整體工程費用及施工時間表。 先修2公里污水渠需6億 該署進行全面修復工程前,今年會率先開展一項污水幹渠修復工程,於4區範圍即沙田源禾路、牛池灣附近一段龍翔道、土瓜灣道,以及西貢市中心及對面海之間西貢海範圍,修復合共2公里污水渠,料造價6億元,稍後會向立法會申請撥款。渠務署資料顯示,過去10年,該4個地區合共發生11次路陷,與污水渠老化有關。 陳裕棠說,修復污水渠與食水管最大分別是污水渠位於供水網絡下游,巿民及食肆產生污水不會停頓,在進行復修工程時要確保有渠道供污水排走。 換渠方面,該署多年沿用「套豬腸」技術,在原有管道內導入另一條塑膠喉管,但需在渠道停水下進行工程,存技術限制。該署最近引入「螺旋纏繞修復技術」(見另稿),成本雖較傳統技術高4倍,但可在渠道運作的情G下操作,彈性較大,未來修復工程時視乎情G決定採用該種技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