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華老師:近日政府提出《2030+》的未來發展方向建議,發展策略有三大元素——規劃宜居的高密度城市、迎接新的經濟挑戰和機遇、創造容量以達至可持續發展。小明,你不如評估一下這些建議的成效?
小明:我沒有聽過《2030+》,是什麼來的?是不是說香港在2030年結束一國兩制,有新的發展方向?
華老師:小明,你要多留心時事。規劃策略在香港已有悠久歷史,自上世紀70年代,政府每約10年會檢討全港發展策略。上次檢討是2007年公布的《香港2030:規劃遠景與策略》,2016年就《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簡稱為《2030+》)進行公眾參與活動。
小通:小明,《2030+》我也知道,你到www.hk2030plus.hk網頁看看吧。我代你評估!評估是探究某項建議的可行性、成效等。我會先細閱《2030+》的內容,然後從多角度分析。
華老師:小通的評估策略十分正確,多角度是十分重要的。評估更不可以沒有任何理據,只憑直覺作出分析回應。不過要留意,評估時要考慮正反兩個向度分析,不宜只集中單一向度。
小識:《2030+》的發展框架是一個都會商業核心圈、兩個策略增長區、三條逐漸形成的發展軸。我不會只大力稱讚,也會分析其弊處,作出全面的評估。
華老師:不少人也覺得香港大力發展只有好處,沒有弊處。你有什麼看法?以都會商業核心圈為例,除中環、尖沙嘴和東九龍外,政府提出發展東大嶼都會商業核心區,包括交椅洲、喜靈洲和梅窩等地。這樣發展是否只有利無弊?
小通:當然不是,發展對環境、社區亦會帶來負面的影響,如可能涉及填海和土地平整,一些樹木會被移除,一些動物被迫遷移。大自然的景色或換成高樓大廈,對環境會有一定破壞。社區方面,原居民或要放棄家園,喪失寶貴的鄰里關係,一些鄉郊傳統文化也會消失。
華老師:小通,你點出了發展的弊處,也要知道發展的利處。你可以想像評估為一個天秤,為兩邊作出評鑑和估量。小識,那你可否分析發展都會商業核心圈有什麼利處?
小識:都會商業核心圈由東九龍、中環、尖沙嘴、東大嶼山組成,東九龍的商業區正在發展,中環、尖沙嘴的商業區已有悠久歷史,而東大嶼山的商業區則正在規劃。我認為三區可以互相補足,例如東大嶼山位於香港西面,鄰近機場及靠近澳門及珠海,有特殊地理位置的優勢。而中環、尖沙嘴已有不少大型商業機構進駐,配套足夠。東九龍就由工廠區轉型為商貿區,有很大潛力。我認為三者可滿足不同商業發展的需求。
華老師:小識,你把三區互補的重要性分析得很仔細。
小明:所以評估時要將得失兩者比較,然後再多角度分析,不只限於經濟,也可從環境、社會等範疇入手多角度剖析。我會考慮搬到交椅洲住,早住早享受發展機遇。
華老師:小明,住屋需要多方面的評估呀,不要太早決定!回答評估題目時要有「三個基本」,第一個基本是解說清楚,第二個基本是配合概念,第三個基本是引用充裕例子。正如之前所述,回答評估題時要從多角度入手,更要兼顧正反兩個向度。大家都要緊記。
文:陳志華老師
插畫:謝偉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