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生死有命,你我如走到生命盡頭的那一刻,可有想過遺在人間的身軀何去何從?中國人向來忌諱死亡,對殮葬等設施避之則吉,令殯儀業蒙上一層神秘色彩。80後青年陳欣卻選擇從事這「冷門」行業,直言喜歡做另類之事,在工作中慢慢領悟到死亡並不恐怖,他更透過社交平台的文字,與大眾一起揭開對死亡的迷思,上一門「生死教育」課。
1?「遺體去到哪兒,我們跟到那兒」
紅磡萬國殯儀館附近的老龍坑街一帶,兩旁殯儀店舖林立,瀰漫着懾人的氣氛。一間在此屹立廿載的長生店(俗稱棺材舖)中,身穿筆直黑短恤衫、架黑粗框眼鏡的陳欣,有條不紊地整理家屬為先人預訂的壽衣、被子。這名三十出頭的男生,從學徒至今都自稱「棺材仔」,從事殯儀業四年多,大大小小的殯儀事務均需「一腳踢」。
做事要細心有條理
很多人或許不了解他的工作內容,陳欣指着牆上掛着寫有預訂火葬場日子的月曆說:「通常客人來到,便會討論想如何處理(先人的身後事),他們一確定什麼日子火葬,我們便要在網上『搶』(日子),很多時候都時間緊迫。」定好日期後,陳欣會協助家屬準備出殯前的程序,例如取死亡證等。他指之後的工作內容為「遺體去到哪兒,我們就會跟到那兒」,即從殮房取遺體、在殯儀館舉行喪禮、出殯當天送遺體到火葬場,陳欣會全程陪伴客人及安排大小事宜。由於家屬大多心情悲傷,所以繁瑣的先人身後事大多聘請專人安排。從事這行業的人既要細心、做事又要有條理,「這行業不是太多人適合做。條件要記性很好,到靈堂看一眼就要察覺有什麼欠缺」。
2?遺體皮膚脆弱 化妝需注意力度
出殯日,經脂粉修飾的遺體通常會安詳地躺在棺木內,讓親朋好友見其最後一面。陳欣有時會替遺體化妝,務求令他們回復「正常」面貌。陳欣指遺體化妝與生人化妝大不同,前者要因應各個遺體狀况,將其原來不太理想的樣子,變回一個像睡着了的樣子;而生人化妝則是將本身樣子正常的人,變得更漂亮。遺體通常經冷藏一段時間,先人的眼睛和嘴巴可能會半開合,化妝前,陳欣需先整理其臉容,「生人膚質已經(與死人)不一樣,遺體好脆弱、好乾、好難上粉;生人較易上粉,皮膚較飽滿;故化妝後一定會靚」。陳欣用於遺體的化妝品都在市面上購得,步驟不外乎上粉底、畫眉、塗口紅,猶如一般女孩子的化妝過程。
「我最擅長就是模仿血色,還原膚色。我用粉底調得(膚色)很好、很自然。」陳欣帶點沾沾自喜,說自己可把遺體皮膚的顏色變回生人皮膚般。因着遺體膚質較脆弱,陳欣需購入較特別的化妝品,如質地不一的粉底及化妝掃。入行後,替眾多遺體施過脂粉的陳欣,也想挑戰替生人化妝,亦自行看網上影片教學,例如學習如何在不同面型上修飾陰影,更曾跟朋友練習。後來他的女性朋友結婚時,更找他幫忙化新娘妝,朋友盛讚他:「你很厲害,為何你手勢這麼輕,但又可以很上粉?」他指可能因為習慣了在先人臉上化妝時,多以輕力上粉。「其實我化生人都靚的,不過我想不多生人會找我化。」
3?性格大膽 願挑戰「另類」工作
對於投身較冷門行業,陳欣憶起自己讀中學時已有這想法。很多年輕人畢業後偏好找寫字樓工作,朝九晚五待在冷氣房中,他立刻反應道:「啊,我不行的!」他不喜歡固定工作、想尋找另類職業,中學時曾聽聞遺體化妝行業「錢途」不錯;讀文憑課程時,學習寫英文求職信,當時教師又談及此行業,「可能他覺得我比較大膽」。
畢業後他並未立即投身殯儀行業,而是當自由工作者,例如教興趣班,之後亦試過在娛樂公司工作。當時陳欣主要負責安排日本明星在港的行程,從機場照顧他們,到晚上待他們完成所有行程回酒店後,便完成一天的工作。「其實與我現在做的也很像,我從殮房取遺體,去殯儀館佈置場地,然後晚上有觀眾入場,翌日早上送他到火葬場。我本身喜歡幫人安排整件事,所以都幾適合我做。」至4年前一則勞工處學徒招聘廣告,令他決定一試。「那時面試後,他(長生店人員)叫我放下120元印卡片。之後就正式做了學徒,有什麼喪事就預我去」,第一宗負責參與的喪事,讓陳欣看見殯儀背後流程,他直言感覺新奇,因為「會發現一件喪事,背後的工作人員原來很多」。
不怕遺體 反怕令其損傷
不少人害怕看到屍體,因感覺恐怖,性格大膽的陳欣卻這樣形容:「我好喜歡下廚,會經常接觸到肉,(遺體)其實就是那種凍肉的感覺,像經雪櫃3、4℃冷藏後般。」他又指自己不會害怕先人遺體,反而怕移動遺體時令其損傷,「都會覺得他是正正常常的一個人,像睡着了一樣」。
4?死亡普通不過 不能預知亦不用害怕
曾替眾多先人處理身後事,到自己的爸爸離世時,他也執意要自行安排,作為最後道別。不過,直到那一刻,陳欣才告知家人自己從事的職業。當時家人反應不大,一方面他們因父親離世而太悲傷,另一方面家人可能已習慣陳欣行事較為特別。家人情緒崩潰,他頓然成為處理父親身後事的支柱。
facebook開專頁 與網民論生死
及後陳欣發現不少香港人對身後事的籌備過程一無所知,所以他開設facebook專頁「賣棺材的男孩」,希望讓大眾接觸生死教育,「要讓他們不介懷去提早預備這件事,不會到那日來臨時那麼徬徨無助」。陳欣不時在專頁以殯儀角度討論社會事件,例如南丫島海難事件,他留意到死者還未得到法律上的死因裁判,家屬因而未能替死者辦領死亡證,令家屬不能妥善處理死者的保險等事宜。
殯儀業人情味濃 享受做「棺材仔」
很多人認為死亡充滿神秘感,故鮮有像陳欣一樣公開討論。「死亡是未知的因素,人很多時的恐懼是由於他對那件事無知。」4年的工作,亦讓他看透了生死。他指死亡的第一個特性是「普通」,「死亡與我們食飯、喝水、呼吸一樣普通;每人都會在人生最後一日經歷,沒人走得甩,所以不用覺得恐怖」。死亡亦是無常之事,「因為你不會知道身邊的人何時發生這件事,所以你不用太過害怕它,因為你根本不能預知」。回歸現實,陳欣認為人還活着時,就應盡量令自己人生豐盛,「如何成就一個人的人生,是每一個人的必修科」。
陳欣享受「棺材仔」這份工作,因為每個先人的葬禮只有一次,「能夠完美地完成它,會有好大滿足感,覺得自己付出的努力沒有白費」。他亦逐漸對殯儀業產生興趣,「這是好懷舊的行業,店內的人像你的兄弟姊妹多過像同事,因為人情味較重」。目前他亦想在殯儀業繼續發展,覺得香港沒有其他工種讓他更有興趣,「走唔甩的,做殯儀,一日做殯儀,一世也是做殯儀」。
■相關概念
生死教育(life and death education)
自我實現(self-actualisation)
自我了解(understanding oneself)
正面態度(positive attitude)
文:陳自穎
圖:曾憲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