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老年人常見的認知障礙症近年來多次「改名」,由當初「老人癡呆症」,擴闊至「腦退化症」,再易名為現時泛指各種腦病變引致認知障礙病徵的「認知障礙症」,患者不限老人,惟有病者家屬及醫生憂慮,社會對年輕患者的支援不足,有早於65歲病發患者,無法取長者津貼,負擔沉重。 憂混淆腦病 認知障礙症屢改名 中大腦神經科教授莫仲棠解釋,「認知障礙症」乃學術承認的名稱,泛指各種腦病變所致的認知障礙病徵,最初命名「老人癡呆症」只是其中一類「阿茲海默氏症」的別稱,後來醫學界更正相關腦病變為「腦退化症」,但擔心易與其他腦病混淆,因而再改作「認知障礙症」,而腦退化症則仍沿用作為「花名」。 3年前確診認知障礙症的66歲梁先生是早發患者,其伴侶吳女士稱,約年多前為他找了一間老人院,以便在她上班時有人照顧梁先生,每月費用達7000元;當時梁先生未夠65歲難申請津貼,只靠她四五千元月薪及積蓄,經濟負擔沉重,現時申請到政府資助才有改善。她希望社會多關注此類早發患者,以及政府能投放更多資源。 中大腦神經科研究助理教授黃沛霖表示,現時一般要65歲以上的患者才能獲院舍支援,否則只可以找私家老人院宿位,費用高昂,且家屬照顧病人時亦承受很大壓力,如要減少工作時間等,他期望社會能有更多支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