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月初一名患認知障礙症(又稱腦退化症)的45歲婦人行山失蹤3日後獲救,引起社會對年輕患者關注。中大腦神經科團隊早前分析64名在65歲或以前病發的早發性認知障礙症患者病情,結果顯示平均發病年齡為58歲,最年輕僅38歲。有別於年老患者主要因阿茲海默氏症致「記性差」,年輕患者有三成屬額顳葉型認知障礙症,多數出現「怪行」,團隊推算本港有3100名年輕患者。有六旬病人在3年內惡化,在家亂吃藥、吃杯麵亂撈豉油和硬幣,更會用拖鞋打雞蛋。 65歲前早發 最年輕38歲 有關研究在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進行,分析64名患者,發現平均發病年齡為58歲,最年輕一人發病時38歲。研究採用磁力共振「動脈自旋標記技術」,追蹤頸動脈的腦血流量,分辨病變的腦區域,發現48%患者乃海馬體退化,屬阿茲海默氏症(AD),另有30%是額葉及顳葉區有蛋白病變及萎縮,即額顳葉型認知障礙症(FTLD),其餘則患血管性或酒精性認知障礙症等(見表)。 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名譽臨H導師區穎芝解釋,一般長者所患的認知障礙症,逾八成都屬AD,即海馬體退化致記憶力日漸衰退;今次研究發現有三成患者屬FTLD,額葉掌管行動、判斷及情緒功能,顳葉掌管記憶及語言,兩區域病變不單導致「記性差」,更多是行為怪異,包括性格變得被動冷淡、固執,且不合常理重複行為,如不斷開門關門、公眾場所大聲唱歌等。 區表示,最年輕的38歲男患者,患上罕見新陳代謝病「尼曼匹克症C型」而致認知障礙,並於去年確診,而行山時一度失蹤的45歲陳姓婦人則患FTLD。團隊稱,以往較少研究探討本港早發患者,日本曾有研究指出,每10萬人有40人是65歲前發病,中大腦神經科教授莫仲棠稱,推算香港約有3100名早發性患者。 伴侶上班 患者獨留家常搗亂 66歲的梁先生3年前確診FTLD,其伴侶吳女士表示梁先生發病初時脾氣很暴躁,常指罵她,工作不但出錯,更經常有「疊銀仔」等異常行為,故辭去清潔工作留在家,惟吳女士日間要上班,梁先生在家時常「搗亂」,如用拖鞋打雞蛋、把錢丟在垃圾桶,病情惡化後更會亂吃糖尿藥、隨意開煤氣爐,甚至一日吃多個杯麵及撈入豉油和硬幣。吳女士對其病情十分擔憂,現時梁先生已不能如常人般對答,大小二便亦不能自理。 暫無藥可醫 照顧者應陪伴在側 區穎芝稱,若及早診斷屬哪種認知障礙症,便可對症下藥,但承認現時藥物發展未有突破,主要靠鎮靜藥穩定情緒,她不建議獨留患者在家,提醒照顧者盡量陪伴在側,適當社交可有助紓緩病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