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以普通話教中文科(普教中)實施8年,有線電視新聞取得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語常會)年前委託教育大學(前教育學院)探討中小學推行普教中情G的終期報告,引述報告指沒明顯證據證明普教中對中文學習有促進作用,但對中文科學習成效也沒負面影響,而愈低年級開始普教中,成效愈好。報告又指有中學的粵教中學生在上課討論得較熱烈,普教中的學生卻十分安靜,又有學校讓普通話教師教中文,但其語文知識薄弱等。
本報向知情人士確認有線電視所提及之內容屬實。有熟悉該報告內容的學者說,現時全港不少學校推行普教中,報告又顯示普教中對中文學習沒明顯作用,應研究如何透過改善普教中或粵教中模式,促進中文學習,而非只討論其存廢問題。
報告早完成 隔年未公布
教育局長吳克儉昨日表示,該局暫定於7月2日在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討論有關報告,現仍在分析報告及整理有關文件。局方發言人稱,香港的語文教育政策是要提升港人兩文三語能力,不論學校選擇以普通話或粵語教授中文科,教育局也一直有向學校提供專業支援,以強化教學成效。
語常會於2012年委託教大追蹤研究4所推行普教中的學校,並提交「探討香港中、小學如何推行『以普通話教授中國語文科』研究計劃」終期報告。教大已於去年2月完成報告並提交予語常會,但至今仍未公布(見另稿)。
粵教中學生討論更熱烈
據有線電視報道,教大早前透過觀課、訪談、分析學生成績等,指出推行普教中的部分問題。研究發現,有教師要求學生分組讀、個別讀及輪流讀課文,但朗讀徒具形式,未能深化知識;中學方面,接受粵教中的學生於課堂討論時很熱烈,但普教中班則很靜,且教學內容表面、淺易,本身成績好的學生感到缺乏挑戰,反而造成學習障礙。師資方面,有學校起初用非中文本科的普通話教師教中文,他們的聽、說能力較佳,但語文知識非強項,更有教師分不清自己在教普通話還是教語文。報告也指出,教學用普通話,但考TSA(全港性系統評估)時的說話訓練則用回廣東話,兩者不配合,亦影響成效。
普通話教師教中文 角色混淆
至於學生聽說讀寫水平的量化比較,大部分班級沒顯著差異或未能比較(見表),普教中班學生的聽讀能力在部分級別中較優勝;寫方面,普教中在高小有優勢,但至中二則粵教中有優勢;說話能力則是粵教中的學生較有優勢。但報告強調比較有先天局限,因學校一般將能力較高的新生編入普教中班。
田北辰:不應再為普教中訂時間表
教育局於去年尾的「中文科學習領域」提及,「繼續以普教中為遠程目標」。曾任語常會主席的田北辰認為政府處理不恰當,又指報告於去年呈交,等待一年多也「未出到街」,其間可能有學校仍以為局方以普教中為遠程目標而轉為普教中,「一時普教中、一時粵教中就最傷,對學中文不會有幫助」,認為教育局不應再為這遠程目標制訂時間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