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即使你少看報紙,對報載的時事漫畫也不會陌生,它往往出現在歷史、通識科題目中,要你從漫畫透視過去的社會時事。漫畫為時而作,博君一笑,部分針砭時弊,近來更有「封天窗」之用。本地時事漫畫家尊子認為「脫離了地方,大家都不會對你畫的東西感興趣」,漫畫在報章能發揮什麼作用?
◆晚清時期
列強侵華 漫畫萌芽
香港漫畫的出現,要從上世紀的中國局勢說起。香港公開大學李嘉誠專業進修學院課程經理、《香港百年動漫》作者黃曉恩博士表示,1884年(清光緒十年)上海《申報》出版了時事報畫〈點石齋畫報〉。資料指出10多名畫師會根據報紙消息、通訊、傳聞以及現場採繪,題材以時政為主,包括中法戰爭和中日甲午戰爭等,與興中會謝纘泰創作於1898年、刊於香港報章《輔仁文社社刊》的〈時局圖〉,可謂中國早期的時事漫畫。
◆1920至30年代
內地漫畫家南下 轉畫抗日故事
清朝結束後,1920年代起的漫畫題材開始另闢蹊徑。「1920年代的上海可以說是漫畫王國。」黃曉恩表示,內地漫畫家如葉淺予創作的《王先生》、張樂平的《三毛》(圖4)等反映社會百態和人性故事;30年代國共內戰和日本侵華,葉淺予和丁聰等漫畫家南下香港,他們的漫畫內容轉向圍繞抗日。他們的漫畫也有刊登在《華僑日報》和《工商日報》,後者出版的《漫畫周刊》更是香港報章最早的漫畫周刊。漫畫以圖畫和角色對話說故事,載於報章之上,是圖文報道以外專欄作者表達意見的媒介。「香港本地漫畫刊登在報紙上的,其實在1920、30年代已經有,當時有零碎也有長篇的。」黃曉恩說。
◆1940至60年代
聚焦日常生活見證社會百態
除了抗日議題的漫畫,黃曉恩表示:「香港當時的報章也載有李凡夫、袁步雲等關於日常生活(的漫畫),就像(王澤創作的)《老夫子》的長篇漫畫」。當時的報載漫畫,有關於政治時事的,也有反映社會百態、眾生相的。黃曉恩補充,1949年至1959年期間,南下漫畫家不少回到內地,香港漫畫曾沉寂一時。「時事漫畫的社會作用是透過這個工具諷刺政治,或利用它去宣傳政治意識,不過此情G在香港比較少,普遍是抒發其政治立場。」黃曉恩解釋,香港1950至60年代,經濟環境較差,人們在殖民地統治下亦較為順從,因此當時漫畫題材以反映民生面貌居多。
◆1970至80年代
圍繞經濟面貌 轉談前途問題
1970年代的漫畫題材多圍繞當時的經濟面貌。1970年代末於中大藝術系畢業、在80年代冒起的漫畫家尊子憶述,當年香港經濟起飛,同時內地因文化大革命而政治不穩,「有一批人來港做生意『搵食』」,經濟發展是當時主要時事;及後文革四人幫倒台,政局較穩定,「由講『搵食』的話題改變為香港前途問題,各方面都有反映,像是電影、小說、報紙等」,他舉例說,《百姓》半月刊主要報道政治及社會議題,內堣]有他的漫畫專欄。
◆1990至現在
時勢造漫畫 漫畫造時勢
「漫畫不像社評或其他專欄文章,會交代現在要講什麼(話題),再發表意見,漫畫是把意見說出來,所以要讀者對該事有印象或知道內容。」尊子說。不論「即日鮮」還是隔日稿,都考驗畫家對社會話題的敏感度。尊子說,最難的不是畫功或取材,而是如何消化新聞,「漫畫家或專欄作家是要把複雜還原至關鍵點,令人看得清」,而他「assume(假設)讀者不會看幾份報紙」,便要從不同途徑如電視新聞、網路上接觸不同意見,才能找出同一件事不同的切入點。
時事漫畫難在簡而精
插畫成了近年潮流,尊子認為這是漫畫的新形態,「網上是自由的天空,什麼都可以發表」,與讀者的交流也變得快捷簡單。雖取材自社會,但時事漫畫的題材不一定由社會「塑造」,「新生代漫畫家,有些人本身是參與者、鼓吹者,比如說佔中、旺角『鳩嗚』活動,有參與的話,自然在漫畫上反映」。近年不論成人還是學生,都少了藉口說「我討厭政治」,皆因社會氛圍影響,連帶時事漫畫也「政治化」,但原來時事與政治未必相等。「大家關心的,漫畫家自然會畫。」尊子說在一些「見羊多過見人」的地方,當地人離時政較遠,地方小報的漫畫欄便不會畫這些議題,而會是生活小品。
文:鄒靖儀、郭沛妍
圖:鄒靖儀、郭沛妍、資料圖片、受訪者提供
部分資料來源:《二十一世紀》、《功夫港漫口述歷史1960-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