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上月尾網上瘋傳日本人平d寬去年11月於本港錦田河釣到逾1米巨型塘虱,發現味道像廢油,又形容錦田河是「臭坑渠」,令本港天然河溪污染問題再受關注。事隔兩周,政府新聞網昨日出稿,訪問中渠務署稱「臭坑渠」其實是天然河流,該署的防洪工程不但解決區內水浸,亦改善河流生態環境,渠務署與環團更合作推出生態導賞徑,向市民介紹河道工程和河流生態知識。不過,與政府合作的環團綠色力量表示,政府為河道引入生態元素值得讚賞,但對非法排放卻疏於執法,以致錦田河淪為全港水質最差河道之一,令工程大打折扣。 稱工程紓水浸扶生態 伙環團設導賞徑 為解決水浸,本港不少天然河流被挑選做防洪工程,早年以傳統方式挖深及擴闊河道,並以混凝土興建河堤及底部,令河流外貌有如「坑渠」,加上非法接駁渠道及農場排放,污染河流水質及傳出臭味。環團認為港府應考慮訂立河流法,保護河流不被污染(見另稿)。 渠務署工程師余偉昌在政府新聞網的訪問表示,該署在元朗做多項渠務工程,例如在元朗南修建了一條排水繞道,堵截元朗南約60%雨水,再經繞道排出海,令水浸威脅大減。署方又把荒廢魚塘修復為人工濕地,讓鳥類、動物、昆蟲等生物棲息,改善生態環境。 為令市民認識河流,渠務署與綠色力量合作推出南生圍河流導賞徑,向市民介紹河道工程和河流生態知識,強調排洪工程不但解決區內水浸問題,亦改善河流生態環境。綠色力量科學及自然護理總監鄭睦奇表示,錦田河工程於1999年完工,當時渠務署破天荒在河道兩旁廣植紅樹,營造生態環境,成功吸引雀鳥棲息及覓食,包括鷺鳥、瀕危的黑臉琵鷺,以及罕見的水獺均錄得在該河道出現。 環團批對非法排放疏執法 導賞徑全長5.5公里,起點位於元朗青山公路,經元朗排水繞道、錦田河、山貝河到達南生圍,走畢全程約需兩個多小時。沿途設有10個資訊牌,介紹河道工程和生態知識,並設有二維碼,以智能電話掃描,就會顯示文字或語音版,一邊瀏覽,一邊聆聽,至今已有7.5萬人次使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