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去年底巴黎恐襲後,外界矛頭立即指向大布魯塞爾區的莫倫比克(Molenbeek),斥之為出產恐怖分子的溫H。不過比利時恐怖主義問題的根源不止一個半個小城區,該國政出多門的體制令反恐行動迫切需要的精密資訊分享和行政協調難以成事,種下滋生聖戰分子的禍根。莫倫比克一隅之弊,不過是全國縮影。 《紐約時報》曾報道,早在巴黎恐襲前一個月,莫倫比克區長申普曼(Francoise Schempmans)便收到來自安全部門的名單,上面載有懷疑伊斯蘭武裝分子的人員身分和住址,包括日前在莫倫比克落網的薩拉赫、其兄長易卜拉欣以及巴黎恐襲嫌疑主謀阿巴奧德。可是申普曼只顧把責任推走,「我應該做什麼?追蹤潛在恐怖分子不是我的工作……那是聯邦警察的責任」。 區長:追蹤恐怖分子屬警察責任 比利時聯邦警隊本身須向內政部長揚姆邦(Jan Jambon)負責,後者是一名強烈弗拉芒(荷語區)民族主義者,堅持質疑比利時應否以統一國家存在。比起想辦法加強反恐,不少弗拉芒民族主義者更樂於諷刺布魯塞爾在法語政黨「20年寬鬆」管治下淪為「伊斯蘭暴行溫H」。 為了安撫國內三大語言群體(荷語、法語和德語),比利時政治架構充斥令人頭昏目眩的機構和政黨,這種混亂狀G被外界視作無力應對恐襲威脅的元兇。以布魯塞爾為例,負責安全和反恐的除了一支聯邦警隊,還有6支本地警隊,關係錯綜複雜。布魯塞爾還有3個議會、19個行政區議會,並有兩個情報部門(分別屬於軍方和文官系統)的總部,另有反恐情報協調部門OCAD。 研究比利時安全系統的博韋(Lars Bovm)認為,比利時各層政府和安全部門的合作已有改善,可是資訊分享(尤其是聯邦機構與地方政府之間)依然是死穴。他解釋,這些部門之間的責任「傾向重疊」,只有模糊不清的規則可以參考。比利時荷語系與法語系官員或政治人物之間的強烈敵意,令資訊分享變得更困難,更遑論協調合作行動,自然令反恐工作事倍功半。 不堪荷法語系角力 反恐首長請辭 即使比利時情報部門的專家基本上通曉荷、法兩語,要取得不同警隊或安全部門的合作依然障礙重重,令不少情報高層寧願黯然掛冠。OCAD前首長萬多倫(Andrm Vandoren)便因不堪荷、法語系地盤角力,去年7月請辭,但至年底仍未走得成。在布魯塞爾從事保安評估工作的一名前法國情報部員說:「在比利時所有事情都被政治化,你不可能有行政功能,尤其是高層那種,除非你有政治聯繫。」 (紐約時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