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台灣近20年廣設大學的結果,導致大學教育宛如通識教育,大學生平庸化,企業大嘆社會新鮮人多缺乏解決、發掘問題的能力,英語能力也不理想。不僅難晉身國際人才之列,難與具備進取性的陸青一較高下;產學落差的問題日益嚴重,企業難覓合適人才。 創新創業課程近年在兩岸發燒,不只大陸許多大學開設相關課程,引導學生發揮創意、面對職場;台灣的大專院校也加入這波趨勢,除打造創意學程,也紛紛開設餐飲、觀光學院,企圖培養服務業人才。 但華人習慣「上對下」的教學模式,學生多半只會解題,並不具解決問題的能力。 台灣康寧顯示玻璃總經理曾崇凱表示,該公司每年都聘用不少大學畢業生,這些社會新鮮人通常學歷不錯,任職前幾年的工作表現很好,都有機會升遷;但因欠缺思考靈活度,通常晉升到某個層級,便無法再「向上發展」。 曾崇凱說,台灣的學校只會教知識,學生從小到大,只學會「解題」的能力;「知識充足,能力不足」也就成為台青的共同特色,多半不懂得面對失敗與解決問題。 晶華酒店集團人力資源副總經理劉富美則指出,台灣的教學方式還很傳統,小學到大學多採「上對下」的教學模式,學生不具備發掘問題、解決問題及延伸問題的能力,因此企業常找不到合適的人才。 期盼政府及大學均能正視產學落差的現象,讓老師能在校透過教學,引導學生建立「面對問題」的能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