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學生自殺×壓力 新聞撮要 2015年9月至今年3月10日本港發生20宗學生自殺悲劇,年紀最輕的只有11歲,死者的家人哀傷不已,情G也引起社會關注。 3月7日輕生的15歲中四男生在校成績中等,但積極參與課外活動,運動表現非常優異,尤以田徑運動為佳,其社交網站帳戶展示多張在比賽中奪獎的相片。惟他早前曾向家人透露不喜歡讀書。有運動學者表示,本港運動行業出路很闊,即使不願升學亦可考取相關資格從事教練工作,一樣「搵到食」。死者就讀的學校稱全校師生極為難過及悲痛,又發出家長信,呼籲家長留意子女情緒,必要時可向校方求助。 沈祖堯:勿把價值建基於物質回報 中文大學7月至今最少有5名學生自殺。中大校長沈祖堯對學生的離世悲痛不已,呼籲年輕人要珍惜寶貴生命,切勿輕言放棄;希望年輕人要勇於向身邊人傾訴,有需要時亦要積極向輔導專業人員求助。 沈祖堯又於網誌承認「不甚了解青少年的想法」,驚訝不少年輕人都不快樂。他認為「也許是我們作父母的把自己的夢想和期望都放在他們肩上……也許是因為社會上的價值都放在經濟和物質的回報上」。他認為家長應讓子女有個快樂的童年,更反問:「用一生的努力,賠上了青春,送掉了快樂,去買一塊不到600呎的『磚頭』,值得嗎?」 香港大學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總監葉兆輝認為,社會忽略小孩學習以外所需,教師亦要趕進度,缺乏空間支援學生,冀社會能建構健康家庭及學校支援。 該中心策劃總監羅亦華認為,接連有學生自殺的情G令人非常憂慮。至於是否時下學生抗壓能力較差?羅認為不能直接比較,因現時學生上課時間比以前長,面對的除了學科,還有課外活動及興趣班等,玩樂時間不多,「換荍M家係佢],可能我都覺得好困擾、沉重奰ㄓO」。她認為,家長應該檢視子女的學習模式是否適合,亦不要僅以學術成績判斷子女是否成功。 ──綜合《明報》報道 《明報通通識 第381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