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假冒內地官員的電話騙案趨勢未止,反按月「回升」,警方表示,這類電話騙案原由高峰期即去年7月的838宗,下降至今年2月僅2宗,但本月首8日卻已有8宗舉報,當中5宗受騙者損失共6000萬元,其中一宗受害人被騙約5800萬港元,是歷來最大損失金額的電話騙案。警方又指出,騙案集團已「改良」犯案手法,「劇本更生活化、更逼真」,令受害人更易上當。 東九龍總區重案組總督察林焯豪指出,騙徒「變種」招數約於去年10月出現,受害人去年底主要為內地在港學生,現時主要為「香港人」與「有內地背景的新移民」等各佔約一半:「他們雖然聽過『電話騙案』,但由於從沒留意時事新聞,不清楚行騙手法而『中招』。」 東九龍總區重案組高級督察譚汝禧解釋,「騙案劇本大致與以往一樣」,但細節上「逼真度更高」。騙徒大多假扮速遞公司致電,訛稱受害人的包裹藏有違禁品,再「轉駁」至「內地公安」,「內地公安」向受害人提供真確的公安部官方電話「以供查證」後收線,受害人多會經網上查證,及後騙徒以更改來電顯示的軟件,「套用」真確公安部官方電話再致電,令受害人信以為真,按其要求在沒有他人的環境下作錄音備案(錄口供),提供個人資料。 除銀行戶口資料 套物業股票等資料 騙徒又會要求受害人提供極仔細的金融清單,如提供銀行戶口,物業、股票、保險基金以至汽車等資料,較以往只要求銀行戶口有別,令受害人不虞有詐。為增加可信度,騙徒會扮演同時以對講機向公安總台查詢受害人資料,最後指受害人涉經濟犯罪案正被通緝。 扮「檢察官」稱優先調查 索保證金 騙案過程中的最後一環,「檢察官」亦會出現,稱破例為其優先調查以助脫罪,但須透過內地網上理財戶口提交保證金,再誘使受害人下載電腦程式,入侵事主的電腦經網上轉移其資產, 整個行騙過程約兩小時至大半日不等。 警方又指出,今年首兩個月76宗假冒內地官員的案件中,有49宗招致1700萬港元損失,警方正與城大合作研發電話程式,以辨識騙徒來電號碼,預計約兩個月後推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