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數據分析真的很難嗎?筆者認為,既不難又難——
不難之處,所謂數據分析,不外乎分析依照時間變化的趨勢,或者分析不同項目所佔比例的大小。所謂依照時間變化的趨勢,不外乎愈來愈高、愈來愈低或者保持平穩這些變化組合。所謂分析不同項目所佔比例,不外乎哪個項目佔最大比例、哪個佔最小、大的有沒有過半數等。說實話,這只是小學算術科的程度,普遍學生都不會覺得有太大難度。
真正的難處在於以下兩點﹕
◆第一,分類說明。學生不懂得或者未必意識到,應該將數據中的各個項目合理地分類,然後依照類別來分析,而非僅僅照虒禤くv項分析。
將資料中的項目分類
2012年卷一第3題資料A有兩組數據,包括受訪者對民建聯、公民黨等8個政治組織在立法會表現的滿意程度,以及認為哪個政治組織最能代表或保障他們的利益。(a)題問︰「根據資料A,香港人對本港政治組織有什麼看法?」如果考生只是傻乎乎地逐個政治組織分析它們的民意調查數據,別說難取高分,甚至連作答時間都不夠用。
能夠反映考生高階思維的,最簡單來說一定是分類。與其將8個政治組織數碗數碟地分析,不如按照它們的政治立場分類﹕將屬於建制派的政治組織歸為一類,將泛民歸為一類,然後按照這些類別來分析數據的分佈。這樣的分類分析,就比逐項分析來得更具高層次思維。
這堶n注意一點,題目絕對沒有固定不變的分類要求,關鍵是要合理地分類,不要把牛頭不對馬嘴的項目歸為一類。筆者上文是依照政治立場來分成建制派和泛民兩類,同學也可以按照所代表的階層利益來分類,例如代表基層勞工的工聯會和職工盟,代表中產的公民黨、民主黨和民建聯等,這一樣可以。
分類方式沒有標準答案,關鍵是合乎情理。
◆第二,透過現象看本質。數據本身的變化趨勢和比例分佈只是現象而已,要分析這些現象反映了什麼議題本質,這對於學生才是最難。
發掘數據現象背後的議題本質
2012年卷一第1題,資料A是香港的實際及推算人口統計數字。(a)題問﹕「描述資料A顯示香港人口統計數字的一些趨勢。」(b)題問﹕「資料A顯示的趨勢可能導致一些社會問題。參考以上資料,指出及闡述這些問題。」
資料A顯示,0-14歲人口比例愈來愈低,65歲以上人口比例愈來愈高,實際與推算皆是如此。如果只純粹說明趨勢,那麼等於只是將題目資料中的阿拉伯數字翻譯成中文或者英文數字而已,完全沒有分析成分﹗
這些比例現象反映了什麼議題?同學必須能夠概括出來,不能僅僅停留在描述、翻譯數據。上述趨勢,明顯反映香港存在「人口老化」問題,而且將會愈來愈嚴重,這個才是數據分析的關鍵之處。
這些數據背後所反映的本質議題,往往可以用一個或幾個概念來概括描述。例如,這題數據反映的是「人口老化」概念,上面說的那題,則反映香港政治組織的市民「認受性」概念。所謂「認受性」(identification / legitimacy,後者多用於人民對政府政權的認受性),說白了不就是等於題目資料所言的「能否代表或保障市民利益、是否滿意它們的表現」的意思。
一言蔽之,同學要懂得運用通識科概念來分析數據現象的議題本質。
◆數據分析技巧(圖)
˙分類˙
→ 將資料內的不同項目合理地分類,如政黨可按政治立場、代表階層來歸類
→ 按類別分析數據的分佈或趨勢
˙透過現象看本質˙
→ 從數據找出一些趨勢或比例分佈
→ 以通識概念概括這些趨勢、現象背後反映的議題
→ 例子︰年輕人口比例趨跌,年長人口比例趨升 → 人口老化
文﹕將軍澳香島中學校長、資深通識科教師 鄧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