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新界東補選,公民黨的楊岳橋以超過16萬票當選,稍勝得到約15萬票的周浩鼎,力保泛民議席。各界的聚焦點,亦有落在得到6萬多票的梁天琦身上。借用新東補選作為望遠鏡,可與同工和同學一起遙望未來一年值得觀察的幾點。
第一,本土派日漸成形,不再只是議題,而是已成為一條路線。本土民主前線是新生組織,屬於「傘後兵團」。2015年11月的區議會選舉,大家已經發現傘兵有一定吸票力,至少在地區上有生存空間。今次新東補選,本民前確立了一支旗幟鮮明的本土派,取得6萬多票,反映此路線不乏支持者。本土議題近年成為民生議題中的主調,2012年早有范國威以本土優先為口號,取得2.8萬票而摘下一席。2016年,本民前走得更前,成功把本土理念帶到公共論述之中。預計在今年9月的立法會選舉,在比例代表制及最大餘額法之下,只要本土派協調出較具代表性的參選人,大有機會在新界東取得一席。不過,本土派如坐在議事廳內,到底會做什麼、能否堅持路線、能否完善其抗爭的論述,更加耐人尋味,值得關注。
第二,中間路線面目模糊,說明此路不通。今次補選的議席是前公民黨立法會議員湯家驊請辭的空缺,湯家驊後來籌組智庫「民主思路」,期望走中間溫和路線。他在2015年10月發表報告,指近四成市民「自認」傾向中間路線。為此,今次補選同樣號稱走中間路線的新思維黃成智,也許可以作為驗證「民意」的機會。不過,黃成智只獲得1.7萬票,顯然未符預期。一來,可能是議員個人質素的影響;二來,新思維未必能代表中間派所思所想。更重要的,可能是不少自認為中間派傾向的市民,在權衡勝算之後,會轉而投向建制或泛民一邊。這是理念傾向與選舉現實的差別,中間路線仍然「兩面不是人」。
第三,民建聯的敗因,需要觀察與建制派整體的動員能力與團結程度。參考2012年立法會選舉的票數,建制派包括民建聯、工聯會、自由黨等,在新界東選區合共取得約17萬票(37%),但今次補選,周浩鼎大清早就告急,最終亦只有15萬票(34.8%),須知建制派的票源一向穩定,2015年區議會選舉,建制派在全港取得78萬票(46%),比2011多了10萬票。即使今次投票率低,但這影響因素對雙方陣營相同,未能解釋得票下跌的主因,到底那2萬票去了哪堙A值得我們觀察和思考,相信建制派亦會檢討,找出問題所在。
討論政治議題 不一定「政治化」
作為通識教師,與同學在通識課堂中討論政治議題時,其實不一定要「政治化」地站邊、對辯。有時,抽身站在陣營以外,綜觀討論不同現象,反而更能發現值得探究的議題。2016年3月開始,大家已可以留意和推算2016年9月的立法會選舉,其後的2017特首選舉戰幔亦會揭開。且看在未來365天內,現屆政府、立法會議員,以及有心參選下屆特首的人,會如何回應本土路線興起、年輕人意識覺醒和首投族威力漸增的局面。
文︰沙田循道衛理中學 蕭皓聲老師
(通識網﹕www.LiberalStudies.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