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所有有關說 政府要推行簡體字的(說法),都是一些沒根據的謠傳。」 教育局副局長楊潤雄回應外界指政府要在學校推行簡體字的說法稱,諮詢文件「課程發展的理念」項目中「學生在掌握繁體字後,亦應具備認讀簡化字的能力」一句,在2002年的課程大綱已有,以擴闊閱讀層面、能多讀些書本,而非強推簡體字。 ◆「為簡體字花費課時,不如多學習一首唐詩。」 香港浸會大學前語文中心副教授、作家胡燕青在社交網站發表對繁簡體字的看法,闡述繁體字的獨特地位及功用,如書法、古籍研究不能用簡體,且繁體字地區的人很快就能學會簡體字,故不應以上課時間學習。 ◆「如果未經深思熟慮,輕率提出,只會引起思想混亂,正如事實已經證明了。」 曾任中學校長的立法會主席曾鈺成撰寫專欄文章〈未簡先煩〉,認為把「認讀簡化字」為教學目的寫進課程綱要中,自然引起如何落實的疑問,也會帶來教學問題,如把「前後」寫成「前后」是否正確,故應在推出諮詢文件前,先研究好怎樣教學。 ◆「現在的要求,從語文學習層次來說是很低的。」 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副主席蔡若蓮在港台《千禧年代》節目中表示,語文學習與生活息息相關,在課程以外,學生亦能從不同途徑認識簡體字,故若學生在中學甚至高中以後才能「認讀」簡體字,實與生活脫節。 ◆「將推動簡體字認讀 當作加強和內地溝通的手段,是一個錯誤策略。」 香港教育學院語言學及現代語言系系主任張顯達在港台節目《左右紅藍綠》中指出,認讀簡體字是種自學能力,將之放在諮詢文件中,很有可能是以中小學生閱讀內地書刊為目的,不能待至畢業以後才學,但他認為此非正確策略。 文字整理:鄒靖儀 圖:資料圖片、網上圖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