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自1999年至2015年的17年間,全國土地出讓收入總額約27.29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年均1.6萬億元。但資金去向卻鮮有政府對外公開,導致公眾難以知曉。 內地媒體報道,過去10年間,是內地房地產業發展最迅速時期,樓價扶搖直上至2015年。據財政部上月底發布「2015年財政收支情況」顯示,去年1至12月,全國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32547億元,同比減少8840億元,下降21.4%。 但報道指,對於巨額土地收入的使用去向,由於鮮有城市政府對外公開,公眾難以知曉。加之近年來頻頻有政府官員因在「土地出讓」環節上貪腐涉案,「土地錢」的監管爭論一直存在。 報道又指,內地記者獲得一份重點城市的官方土地出讓情況報告顯示,2011年該城市土地出讓累計上繳財政專戶1079億元,扣除土地儲備等成本後淨收益621億元。這意味該地的土地出讓淨收益在60%以上。不過,近年來由於拆遷補償等支出愈來愈高,地方政府因土地出讓獲得的純收益或在逐年下降。 另財政部早在2007年發布《廉租住房保障資金管理辦法》就規定,從2008年1月1日起,地方各級財政部門要從土地出讓淨收益中,按照不低於10%的比例安排用於廉租住房保障。若按此執行,就意味地方要拿出超過一半土地收益用於民生工作。但依據上述財政部報告,地方政府土地收入的支出明顯向城市傾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