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創新及科技局在今年《施政報告》建議,利用20億元的投資收入資助大專院校,將三大範疇的科研「落地」,當中包括再生醫學。香港大學李達三再生醫學研究中心的李登偉教授研究人造心臟15年,兩年多前成功培植出全球首個迷你人造心臟,正用作試驗40多種藥物,並計劃與其他專家研製「迷你人(Mini Me)」,包含肝、中樞神經系統等主要部分,令新藥的副作用在試藥時無所遁形。他又期望創科局任中間人,整合本港科研、商界、教育界等多方優勢,令創科的生態鏈更完整。 幹細胞「砌」左心房 將研加大加厚 「科研沒有終點線,就如以前看黑白電視,又怎想到現時有3D立體電視?」李登偉說,迷你心臟由有「萬能幹細胞」之稱的人類胚胎幹細胞「砌成」,需時12至16星期,「就如砌積木般,在人體抽取2.5至5毫升血液後,能將萬能幹細胞轉化成心臟細胞,再砌成心臟原形」。 迷你心臟現時只有左心房,李登偉透露將研究如何加大加厚,甚至增加血管,並與各地專家研製迷你人(Mini Me),包括肝、中樞神經系統、腎、骨骼肌等主要部分,提高試藥準確度。他指下一步亦可利用電腦模擬人的情感及日常生活,例如驚恐、睡眠、做運動,配合荷爾蒙注射,能進一步反映藥物的副作用,「藥物很偶爾的一次副作用,亦足以致死」。 「試藥比心臟移植利醫學突破」 李登偉2014年成立「再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並在翌年獲創新及科技基金資助約1000萬元,作為迷你心臟的技術轉移。他說迷你心臟現正用作試驗40多種藥物,認為相比心臟移植,與藥廠合作試藥更有助醫學上的突破,舉例曾試驗一種1990年代停用的心臟藥物,過程顯示當年的致死副作用,「當年這種藥物是醫治心律不平衡,諷刺地病人食用後卻因心律不平衡而死」。他指近年試藥代價高昂,老鼠等動物試藥反應與臨H試用效果差別太大,迷你心臟能解決這兩種限制。 盼創科局整合行業生態鏈 從美國回流6年,李登偉憶述當年因兒子夭折而決心返港,擔當幹細胞研究的捍衛者(advocate),令再生醫學在港發展迅速(見另稿)。對於創科局成立後,再生醫學成為政府銳意發展的範疇之一,他認為政府可作中間人,整合本港五大創科優勢,包括科研技術、教育、醫學、金融商界和法律,令創科的生態鏈更完善,「就如有好的喇叭、線路及各組件,都要串連起來,才能成為一套好的音響組合,播出優質音色」。 明報記者 岑詠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