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有人視音樂為有錢人的玩意,有人卻一生以行動打破迷思。豎琴班其中一名教師曾澳英出生在香港物質匱乏的60年代,住過木屋及廉租屋,母親全職照顧四兄弟姐妹,父親製作錢包等手工製品養活家人。 他們家境清貧,收入僅維持三餐溫飽,遑論支持子女發展藝術才能。「細個好鍾意音樂,升上小學後,差唔多每日都偷偷地返幼稚園,問老師可唔可以摸下部鋼琴」,她笑言事件更驚動校長。 父:窮等人家不學藝術 其後她見到身邊同學有機會學鋼琴及舞蹈,遂請求父親同樣讓她學習,豈料父親直指「我]係窮等人家,窮一世,不會學藝術」,她雖失望,但未有放棄藝術夢。至中四時,得到大家姐資助,終可學跳舞,「之後老師知道我窮,直頭話你鍾意來幾多堂都得,唔收你錢」,然而,學音樂費用太高,她一直未有機會正式接觸音樂。 27歲始學琴 立志以音樂回饋 中五畢業後,曾輾轉做過多個行業,由設計、書店到投資公司都曾涉獵;27歲時,在投資公司任秘書,因收入較優厚,終有能力負擔學費,才找教師教授聲樂,其間老師要求她學一種樂器輔助,「彈奏豎琴翵倩擉本y較優雅,又想到老鰴ㄔi以彈豎琴伴舞」;5年後,她入讀浸會大學音樂系,立志以音樂作終身職業,亦幫助有需要的人,「受過別人的恩惠,希望有能力可以奉獻出來」。 多年的夢想終成真,她寄語學音樂的人,「無論健康或傷殘人士都要有心。有目的地學樂器,例如應付考試或升學,一定學唔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