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習會到底有沒有成果?看看《紐約時報》提到的,馬習會是兩岸領導人努力彌合分裂及敵意的最高點,也認為這次的會談對習近平有存在的風險,可能導致台灣的國際地位提高。事後也看到,國際媒體皆以「台灣的馬英九總統」報導,馬總統在大陸的曝光度也大增,馬習會的成果,早就超過有沒有簽下任何協議文書。
立法院內政委員會9日邀請總統府祕書長曾永權、國安會祕書長高華柱、外交部長林永樂、國安局長楊國強、陸委會主委夏立言等列席,報告「馬習會事前安排過程暨相關事宜對我國之影響」,外交部長林永樂因公並沒有出席,由政務次長令狐榮達列席。
令狐榮達在會中表示,外交部協助總統府與陸委會共同架設新聞中心,提供國際媒體單一回應窗口,提供各項即時英文資料供國際媒體參考報導,說明最新發展,當日已有全球超過300家媒體,超過500篇的「正面報導」,各國也在第一時間表達積極支持的態度,有效傳達我國政府作為和平締造者的角色。
外交部長林永樂9日受訪表示,「馬習會」鞏固和平、符合國際期待,且未接受任何矮化安排,對「兩岸關係和緩,對整體對外關係有幫助」。
外交部強調,「馬習會」對我整體對外關係及雙邊合作,已經產生「加分」的效果,且美、日、歐盟等國家對此也表示肯定,證明兩岸透過和解進程建立互信;「馬習會」令人鼓舞,是「全球衝突處理的最佳典範」,國際媒體也正面看待其歷史意義。
我國駐印尼代表張良任9日表示,「馬習會」是歷史性的事件,產生的「蝴蝶效應」將影響國際社會,有助於增進台灣的國際參與。
對於我國國際參與,馬總統在「馬習會」表示,與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就國際參與部分有兩個層次:第一、我方民間團體(NGO),他說,我方在參與國際組織遇到困難,例如:民眾要參觀聯合國,想用護照換參觀證都得不到;另一個層次是希望台灣加入國際區域經濟整合。習近平則表示,只要不造成兩個中國、一中一台,雙方可協商。
前國安會祕書長蘇起說,馬總統在這次馬習會面對習近平,對台灣「現狀」的定義有了最權威的詮釋。讓習展現彈性的一面,同意在第三國會面、相互稱呼「先生」而不是官銜、「不簽協議」等,都有助於滿足台灣尊嚴的需求,降低台灣的不安全感。馬習會大大提升了台灣的國際能見度。他說,這次「現狀」的締造者馬總統透過馬習會,可說確認了「現狀」的內涵其實是非常豐富的,絕對不是空口一句話就可掩飾過去。雖未點名蔡英文的「維持現狀」說是空心菜,但其意已非常明顯。
事實也的確如此,馬總統任內七年多以來,努力維持台海和平穩定,與大陸的關係是兩岸分治以來最好的時期,兩岸的交流往來不斷擴展,這種成就無法抹消否定。反而是蔡英文僅以一句「台灣人民大多選擇維持現狀」來做她的兩岸政策,不但沒有具體內容,而且有收割馬總統七年多以來努力成果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