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布衣,原指布製的衣服,後因平民不能身穿錦衣美服,只能穿粗衣麻布,故布衣亦借指平民百姓。《史記》所記載完璧歸趙的故事中,藺相如見秦王無意歸還趙國城池,於是說:「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G大國乎!」指貧賤時所交往的朋友尚且不會欺騙對方,想不到強大的秦國會欺騙自己。「布衣之交」後來化為成語,指貧賤時所交往的朋友,或比喻患難知己的朋友。 此外,提到布衣又會令人想起「布衣卿相」。春秋時代以前,貴族壟斷教育機會,平民無法獲得知識,及至春秋戰國時代,舊代貴族沒落,學術典籍流入民間,私人講學之風盛行,百姓開始接受教育,可力爭上游,憑一己才能獲得卿相職位。自始凡是由平民躋身卿相一職的人,都稱為「布衣卿相」,諸葛亮在《出師表》中便以「布衣」自居。 ■詞語活用 要是你同樣地問一個生活艱難、父母牛衣對泣的窮家女會不會嫁給個窮男人,她怎會願意?自小到大窮怕了,巴不得嫁個有錢人,從此一家人便不用再吃苦了。 ——林燕妮〈脫貧〉(明報,2012年5月22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