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自中草藥提出青蒿素治療瘧疾,諾貝爾醫學獎評選委員會主席齊拉特對新華社說:「這表明中國傳統的中草藥也能給科學家們帶來新的啟發。」她指,經過現代技術的提純和與現代醫學相結合,中草藥在疾病治療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很了不起」。浸大中醫藥學院院長呂愛平教授對首次有中醫藥學者獲頒諾貝爾醫學獎表示高興,稱這證明世界醫學界對中醫的認同,不僅是全球中醫藥學者的一大鼓舞,亦有助推動中醫藥國際化。 昨日在諾貝爾委員會長近30分鐘的記者會上,幾乎所有問題都與屠呦呦有關。有記者問屠呦呦獲獎是否意味西方醫藥界對傳統替代藥物的看法改變,瑞典卡羅琳斯卡醫學院教授弗斯伯格(Hans Forssberg)回應時強調獎項並非直接頒給中醫藥,但「人類通過不同植物尋找治療方式由來已久,這可激發我們尋找新藥的新觀念」。 新聞發布會主持、諾貝爾醫學獎委員會秘書蘭達爾(Urban Lendahl)補充說,草藥只起到了「激發創新」的作用,最終通過技術做成了「現代的、有效的藥」。 青蒿素至今仍然是最有效的治療瘧疾藥物。中國1967年啟動的「523項目」,參與的科研人員來自60個機構,超過500人。在集體主義掛帥的年代,中國科研成果皆用集體作者署名。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瘧疾專家米勒(Louis Miller)2011年憶述,他2005年在上海跟所有中國同行開會,詢問誰發現青蒿素,「我驚訝竟然無人知道。」 米勒因此展開了追查,翻查信件、筆記及手稿,最後認為屠呦呦居功至偉。而屠呦呦亦在2011年獲得頒美國醫學界最高榮譽的「拉斯克獎」。 內地對誰發現青蒿素仍然有爭議,不過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前院長饒毅曾直言,屠呦呦提出用乙醚提取這一步,「至今都公認是確認青蒿素提物有效性的關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