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泰晤士高等教育對各大學的評分由5範疇、13個指標綜合計算得來,其中「產業收入(Industry Income)」範疇,主要計算大學將研究成果應用在工業中得到的收入。打入世界前50的兩所內地名校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在產業收入一項均獲滿分100分;本港在這方面表現最佳的科大獲68.1分,但有3間大學低於50分,屬「不及格」。 黃玉山﹕內地重應用 港重理論 公開大學校長黃玉山曾任中國科學院植物分子生物學委員會委員,他解釋內地大學較重視應用研究,本港大學則更重視基礎研究和理論研究,雖然後者可出產更多論文,但沒商業價值。黃又指清華及北大等著名大學會成立院校營辦的公司,或入股師生成立的公司,將校內科研技術變成產品,「大學有錢賺,自然就會撥更多資源去應用研究」,他舉例指內地上市公司「清華同方」便是成功的校辦企業。 內地校辦企業興旺 科研轉成產品 黃玉山又指內地工業發達,業界對科技產品需求大,故內地大學有更多商界及政府的資助可申請。至於本港,他指科技工業近30年都十分落後,很多工廠搬去內地,高增值及技術密集型工業愈來愈少,沒有工業支持也會影響大學做知識轉移。他認為長此下去會令經濟增長機會減少,且年輕人也無法從事大學所學的專業。 翻查北京大學資料,該校負責科技開發和技術轉移工作的科技開發部,平均每年和企業、地方政府簽署600項技術合同,例如2008年北京奧運大氣污染控制等。北大利用原創技術成立了多間公司,其中最少4間已上市,例如北大方正集團及北大青鳥軟件公司。內地多個省市都有北大成立的技術轉移中心及「產學研(生產、教學、研究)」研究基地。國際知識轉移方面,其合作機構還包括馬來西亞國家知識產權局等。 至於清華大學,其合作企業超過140間,其校辦企業也大獲成功,其中最少6間已上市,海外的技術轉移合作伙伴則包括法國環境能源署及韓國科學技術院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