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高小組**季軍**
˙學校:十八鄉鄉事委員會公益社小學
˙顧問老師:梁詠儀
˙組員:洪于晴、梁凱程、霍睿、駱晟涌、吳亮宏
香港地方雖小,每區卻各具獨特文化、節慶。如提起長洲,你會記得太平清醮;談到大坑,則有舞火龍。踏進元朗,你又會想起什麼?元朗過去是沿海地區,鄉民多以務農和捕魚為生,因此對「守護神」天后十分尊崇。自1963年起,元朗18條鄉村組織起「天后誕會景巡遊」,以表達對天后的崇拜。然而,隨着城市發展,元朗漁業已經式微,鄉民對天后的崇拜是否仍一如既往?傳承逾半世紀的會景巡遊又會否逐漸被淘汰?
農曆三月廿三日是天后誕,每年元朗18條鄉村及其花炮會均會組織會景巡遊,至今已有52年歷史。巡遊遍及元朗多條街道,巡遊隊伍最後會到天后廟酬謝神恩,各花炮會更準備盆菜及抽花炮等活動,規模盛大。要把活動傳承半世紀,籌辦會景巡遊的主要委員黃劍雄談及當中秘訣:「會景巡遊是元朗居民的集體記憶及歷史傳統,與長洲『搶包山』在政府協助下轉型為旅遊活動不同,鄉民投入是活動得以延續的主因。」會景巡遊中的舞龍舞獅、花炮巡遊、飄色、英歌舞等傳統活動,皆由各鄉村及民間組織籌備,近年為配合時代需要,步操樂隊、服裝表演等節目亦被納入。
「鄉民投入是傳承關鍵」
傳統文化發展最關鍵的是世代傳承,而人們的參與是最有效的傳承方法。記者以問卷形式訪問了150名元朗區居民,了解他們對「天后誕會景巡遊」的看法。調查顯示88%居民喜歡天后誕,其中75%居民更表示願意到現場參加或觀賞巡遊。會景巡遊之所以能令市民在酷熱又擠迫的街道上參與,38%受訪者表示因為參加巡遊是「歷史傳統」,32%是因為「活動精彩」,亦有23%是出於「表達對天后的崇拜」。居住在楊屋村的楊先生表示:「由父親帶着自己,到現在我帶着兒子參加巡遊,已經30多年。慶祝天后誕和慶祝春節一樣,都是歷史傳統。我希望這些具地方特色的傳統節慶能一代代傳承下去」。
會景巡遊廣受市民支持,但活動需要多方配合。舞龍、舞獅是會景巡遊中具代表性的環節,但據經辦武館20多年的白眉國術總會主席黃柏仁師傅說:「由於缺乏市場及難以維生,館內練習舞龍、舞獅的人只有8個。」年輕人對舞龍、舞獅感興趣,但為了生計,不能投放太多時間練習,只好放棄。在天后誕需要人手時,部分人會考慮請假出席,惟請假不易,故召集人手也有困難。黃師傅慨嘆:「現在以舞龍、舞獅維生不太可能,我只希望下一代能認識這種藝術,體驗地方傳統文化。」
文化要世代傳承才能保存,要政府支持才能發揚光大。黃劍雄透露他們正計劃日後將會景巡遊安排在農曆三月某個周日舉行,周日舉辦活動有助解決表演人手問題,也方便區外人士參加,「我亦希望旅遊發展局多加宣傳,讓各地的人能認識元朗區文化」。
■評語
花工夫做問卷,其志可嘉。——陳惜姿
訪問對象多元,又有問卷調查了解市民看法,帶出傳承的危機,不俗。——陳錦強
■得獎感受
我們很榮幸獲得比賽高小組的季軍!得悉是次主題為「地區文化傳承」後,我們腦海曾浮現出不同的傳統文化活動,最終選定以「天后誕會景巡遊」為題。我們對會景巡遊認識不深,故動筆寫稿前先蒐集、分析資料及做問卷調查。幸好得到梁詠儀老師的幫助及指導,我們逐漸找到報道方向,並從訪問籌辦會景巡遊的主要委員黃劍雄及白眉國術總會主席黃柏仁師傅得到第一手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