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傳統地區文化與社會發展是否兩難存?第18屆《明報》校園記者計劃舉辦「校記專題報道比賽」,主題為「地區文化傳承」,校記組別各組得獎隊伍分別走進中環、大澳及古洞,一窺本地傳統行業在時代巨輪下的面貌。
文字整理:陳綺雯
圖:得獎隊伍提供
【文章經編輯刪節】
冠軍˙ 夕陽斜照戲院里 匠手擦亮點滴情
在中環戲院里,有數名默默低頭用技藝、心思及熱誠,為一眾金融才俊擦亮皮鞋的擦鞋師。整個擦鞋過程歷時不長,女擦鞋師魏尊英(英姐)先蚥U客把左右腳依次放在木製鞋箱上,將薄薄的小膠片和兩張啤牌放到皮鞋和襪子之間,以免襪子沾上鞋油;她一面與顧客寒暄,一面熟練地用刷子在皮鞋塗上層層鞋膏,再用心擦拭、拋光(把物件擦拭至光滑發亮),「擦鞋萬萬不能操之過急,拋光時也要施以巧勁,才能把皮革的光澤顯現出來」。她多年來一直在中環擦鞋,不單見盡人生百態,更練成一副好手藝。
英姐年輕時於內地生活,後來跟隨做擦鞋師的丈夫來港,曾任酒樓侍應和洗碗工。她本想平淡安穩地過活,但不久後跌進人生低谷——離婚,「離婚對當時的我來說確是沉重的打擊,我讀書不多,唯有靠在前夫檔口幫忙學來的擦鞋技巧,在中環街頭擺個小攤糊口」。投身擦鞋業初期,她受盡各種冷嘲熱諷,不少途人看到她替人擦鞋,會投以奇怪的目光,「更曾有女士走到攤子前指罵,說我丟光了全港女人的臉」。
每天彎虒y幹活十多小時,且要承受侮辱及歧視,令英姐十分難堪,但不久後她從顧客身上找到了堅持的動力。當時英姐悶悶不樂,一名熟客見狀便向她遞上一篇文章,她依稀記得其中一句:「人生只不過來去走一遭,又何必斤斤計較?」這份鼓勵及心意,令她重新振作。英姐的前夫現仍於中環當擦鞋師,在訪問期間更特地來探個究竟。英姐現在與前夫、熟客們談笑自若,她指心態已改變不少:「年紀大了,一切都看開了。」
政府不再發牌 擦鞋師隨時間消失
一般人或許會認為,「中環人」腦海只顧盤算如何在金融商界中爭取更多利益,英姐卻從擦鞋看到港人的溫情及地區韻味。「顧客們並沒有因為我地位低微而看不起我,反而會幫助、鼓勵我,令我有受尊重的感覺。所以無論怎樣我也會以笑容來迎接這班朋友,盡心為他們擦好每雙鞋子。」英姐試過因不懂英文,遇上外國顧客只能比手畫腳,一名顧客就特意教她一些英語單詞;2009年英姐及其他三名擦鞋師因無牌擺賣,被食物環境衛生署票控,部分市民發起街頭簽名行動,區議員也積極幫助他們爭取牌照。英姐感慨政府對保育地區文化態度冷漠,亦因市民的舉動深受感動,「當時很多中環白領及市民都到來支持我們,午飯時間更有不少人特地來找我們擦鞋。靠茪j家的支持,才能讓我們得到牌照」。
「這堨豪茼野|名擦鞋師,其中一人早前過身了,現在只剩下我們三人。」按照政府規定,若擦鞋師持牌人去世,只能由配偶繼承,由於英姐及另外兩名持牌擦鞋師及其伴侶年事已高,加上政府不再發出新牌照,擦鞋師將愈來愈少,這門手藝亦難免隨時間流逝而消失。問到政府對保留擦鞋師職業是否積極時,英姐搖搖頭,指蚥u子不遠處盛滿煙蒂的垃圾箱說:「這個垃圾箱我們用了兩年多時間,要求政府把它搬遠一點,可是至今仍一點回音也沒有。你們說,政府有珍惜過我們嗎?」
■評語
作品標題具吸引力,「夕陽斜照」語意雙關。文筆流麗,取材吸引,既能寫出英姐的工作,也能帶出擦鞋師這行業的特色。 ——王美琪
作品文筆精密,(原文)鋪排得宜,人物描述細緻,使人有代入感。 ——林日豐
■學校:聖公會莫壽增會督中學
顧問老師:陳子健
校記:祝穎琳、黎羚而、郭可盈、黃桂卿 、王茜文
得獎感受
我們期望以「大城小景」的概念出發,訪問於中環默默耕耘的女擦鞋師。英姐以樂觀的態度面對時代人事種種變遷,她那純熟手藝所擦亮的除了是一雙雙皮鞋,更是香港那看似日漸「失傳」的人情味。我們希望透過報道喚起讀者對香港文化及其載體的關注,一起思考保育、承傳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