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見圖)
■IES指引
「青少年健康」為跨單元一「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和單元五「公共衛生」的議題,同學可分別從「精神/心理健康」和「身體/生理健康」兩大方向探討。題目對同學來說「貼身」,也容易獲得一手(問卷調查、深入訪談乃至實驗)及二手資料。同學可循「探討青少年健康與生活模式之間的關係」這個大方向出發,發掘IES題目﹕
1. 中學生的壓力問題
?包括壓力來源(外在/內在因素),為學生帶來什麼影響(壓力現象如失眠、情緒低落等),有何紓緩建議
?注意﹕同一件事對不同人的影響及處理方法各異,抗逆力高者或不覺是壓力,故若做問卷調查須先定義「壓力」(如令人感困擾),方便受訪者作答;可運用坊間機構的壓力指數量表配合問卷調查
2. 生活模式×從時間分配看青少年健康
?例﹕探討睡眠不足/沉迷上網與健康的關係
?可用問卷收集調查對象如何分配時間(如每日在校、做功課、溫習、運動、打機、睡眠等各用多少時間),及對身體和精神狀態的影響(如上課會否打瞌睡、眼睛疲勞)等資料;整理並分析當中是否有個模式(pattern),如平均花N小時打機/ N成受訪者遲睡,再引用專家/研究所言(如睡眠不足有損健康),從而論證不良生活習慣與健康的關係;最後提出改善建議(專家/研究)
3. 生活模式×從運動習慣看青少年健康
?例﹕探討有規律地做運動是否較健康/較少出現健康問題
?透過問卷調查得出青少年的運動時間分佈,配合追巴士/上下樓梯會否氣喘、柔軟度等反映體能的「指標」,再引用專家/研究報告(如運動有益健康),從而論證運動習慣與健康的關係
4. 生活模式×從飲食習慣看青少年健康
?例﹕午膳由學校飯盒供應商提供vs.外出用膳自由選擇(快餐店、菜肉比例)的不同影響
?例﹕探討飲食習慣和自我觀感的關係,如男女的飲食態度,留意女同學有否「奇怪習慣」如減少飯量甚至不吃午飯,探討箇中原因(社會「瘦=美」的風氣?)和其自我形象(是否滿意自己的體形?可叫受訪者計算個人BMI指數對比「肥胖」標準)的關係;又是否由健康意識/資訊不足導致(如減少飲食不一定會瘦)
謝sir小貼士:
1. 就主題呈現數據、分析和推論,已可見同學的探究能力。想更上一層樓可加入「群組比較」,例如壓力的來源於初中生和高中生、男和女之間有何差異?為何有這些差異?又如討論「家人陪伴/親子關係與沉迷上網的關係」,可分別訪問上網成癮者(留意「成癮」的定義)及沒有上癮行為的人作對比,論證親子關係疏離是否導致沉迷上網的因素
2. 不想做問卷調查或訪談,全用二手資料分析文本一樣可以,例如利用「慧科新聞」(WiseNews)蒐集過去一段時間(如過去5年)有關「香港青少年自殺」的新聞(個案),整理出數目呈現之趨勢(上升/下跌)、性別、年齡、原因等→研究分析其中是否有特定模式→從而探討「香港的教育制度令青少年抗逆力低,導致青少年容易以自殺方式面對困難」或「青少年不懂得處理兩性關係,令他們容易在感情挫折下自殘」的假設是否成立→專家建議的處理/改善方法
顧問教師﹕慈幼英文學校副校長兼通識科教師謝萃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