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本報早前有關「西湖餐館」的一篇報道勾起一位老華僑的思親之情。因為刊登出來的照片中人與他的父親極為相似。憶起爸爸在《排華法》年代,孤身一人在加拿大打拚,更令這位華僑感概萬千。
本報「90年前『西湖餐館』重現華埠」的報道在2月25日刊出,附載了一張拍攝於1936年的照片,顯示一群男子站在「西湖餐館」外,這張歷史照片收藏於「溫哥華檔案館」(The City of Vancouver Archives)。
指相中人極似亡父
中山華僑陳善猷看到報道後心頭一震,因為照片中一名男子與自己已過世的父親極為相似。陳善猷的爸爸當年也是「西湖」的常客,他看見照片後,立刻與家人討論,大家都有同感,覺得相中人與爸爸很相似。陳善猷向本報索取更為高清的照片進行對照,雖然仍未能百分百確認,但愈細看愈發不能排除其可能性。陳善猷為無意中在歷史照片中,發現親人可能遺留下來的蹤[感到興奮。
陳善猷憶述父親當年經常穿茪@套「單吊西」西裝,頭上戴茼頦侅U,這與相中人基本一致,就是相中人的耳朵與下巴也同爸爸十分相近。他說如今拍照隨手可得,但當年拍攝一張照片並不容易,慨嘆沒有留下爸爸的側面照片,否則可與照片中人比對。
陳善猷說自己是在1952年,即加拿大《排華法》被廢除後,前來加拿大與爸爸團聚。《排華法》廢除前,本地的華人社會幾乎全是單身漢,大家的文娛社交活動集中在唐人街,不少人認識他爸爸,親切地叫他爸爸「安仔」。
他記得父親曾經很喜歡到「西湖」用餐,最常點的菜餚是鹹蛋肉餅、芥菜湯等。陳善猷與媽媽移民加國後,一家團圓,父親可以享受到家庭飯R,已經很少外出上餐館。
陳善猷依稀記得當年「西湖餐館」內部陳設,包括一些長椅長^式的「卡位」,但主要是大圓^。坐椅也沒有現代的軟墊。他說,這些華埠餐館在上世紀60、70年代開始式微,逐漸被新興食肆取代。
他還記得當年的片打街(Pender St.)較現在還要興旺,但集中在100號路段,其他路段還是以木頭鋪設道路,巴士車費只需5仙。
無意間發現父親可能出現在一張陳年照片中,不僅勾起陳善猷的思親情切,也讓他想到爸爸當年孤身一人在加拿大的淒苦境況,不禁感觸滿懷,談話間不時要拿起紙巾擦拭眼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