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新聞網海外版-明報加西版(溫哥華) - Ming Pao Canada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 前往新版面 ]
 
 
圖片
很多最初為航天而發明的技術都普及在日常生活中。例如微波爐本來是為太空人而設,方便在太空加熱食物但又必須避免明火點燃其他設備。
放大
 
紙尿褲最初同樣是為了太空人而發明,由於太空人長時間在太空行走,所以紙尿褲最初目的是解決他們內急問題。而現已廣泛使用的「魔術貼」,則是方便太空人固定物件。
放大
 
國際太空站
放大
 
美國太空穿梭機「阿特蘭蒂斯」號(Atlantis,圖)2011年7月退役,標誌美國30年來耗資近2000億美元的穿梭機計劃終結,輿論對美國太空計劃發展何去何從、會否被中國趕上,感到憂心。
放大
 

其他新聞
觀點與角度﹕三堆一爐 不可或缺?
評論節錄
通識實踐﹕異國文化在葵涌 認識少數族裔生活圈
導賞員分享
中華基督教會協和書院師生分享
[顯示全部題目]

[昔日明報]

 
港聞
 時事議題﹕國力交鋒 鬥到太空

【明報專訊】上世紀50年代起,美蘇開始太空競賽,促進太空科技發展,由登月到建立國際太空站,宇宙神秘依然。中、日、印度踏入21世紀急起直追,希望在太空科技上爭一席位,原因為何?美國因財困將太空船製造管理外判,航空公司相繼開發太空遊,卻在測試中接連發生嚴重意外,令人反思探索太空的價值。

◆發展航天科技的好處

技術轉移民用 提升生活素質

航天科技早已在不知不覺間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如天氣預報靠氣象衛星、行車探路和精確定位需要導航衛星、電視節目依靠通訊衛星等,還有紙尿褲、微波爐技術等等。

此外,人類得以在外太空環境從事新材料、新能源乃至新生物工程的科學試驗。例如太空育種,即把種子送上離地球200至300公里的高空環境培育,誘使其遺傳變異,再通過嚴格地面選育。研究顯示,小麥、水稻、青椒、黃瓜等都能增產和抗病,如太空青椒增產25%、維他命C含量提高20%。

提升軍事實力 保障國防

人造衛星方便通訊,用於軍事上,可增強戰鬥力。早於1960年代,美國國防部就開始研發軍事用衛星通訊系統,能防止敵人干擾並迅速靈活調動,確保前線軍隊即使受制於特殊地形,難作溝通聯絡時,也能借助衛星交換信息。美軍2003年攻打伊拉克時,便動用大量通訊衛星,包括國防部與前線指揮官間的視頻聯繫、下載衛星照片、向戰機發送攻擊命令等。

另還有俗稱「間諜衛星」的軍用偵查衛星,冷戰時美蘇便曾發射大量間諜衛星,蒐集軍事和非軍事設施、資源分佈的情報。2011年,中國自行研發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啟用,北斗系統可與其他衛星連結,追蹤美國船艦、引導反艦彈道飛彈命中目標,具軍事戰略價值。

爭議﹕太空合作vs.政治對抗

冷戰時美國駐蘇聯大使兼歷史學家馬特洛克(Jack Matlock)說,太空合作是把太空科技限制於和平用途,以及確保衛星通訊安全的必要因素。不過,太空合作易受國際政局影響。

美國人1969年登月,蘇聯認為不再值得花時間和資源去當登月「二哥」,轉而全力發展首個載人太空站,美國則專注發展可多次往返的太空穿梭機,兩國開始在太空領域尋求合作。此舉不單推動科學進步,還有助消減冷戰的緊張局勢,如1975年美俄太空船做太空對接試驗,最終促成國際太空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ISS,)的出現。

2011年,美國太空穿梭機退役,太空人須付費乘搭俄羅斯太空船前往太空站。2014年,美俄關係因烏克蘭危機惡化,5月俄方聲稱將終止與美國在太空站、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等領域的合作。ISS由美、俄、日、加、巴西和歐洲太空總署合作,中國被排斥在外。ISS預計2020年退役,美國轉向本土商業公司,分析稱俄或將目光轉向目標2022年建成太空站的中國。

中國評論網指出,中國在太空事業上積極幫助非洲和拉美,是希望以太空援助投送軟實力的政策之一,投資政治動機明顯。近年,中國在亞洲亦有向巴基斯坦、孟加拉、印尼等提供太空援助,如2011年8月為巴基斯坦發射一枚通訊衛星,2013年中巴簽訂《巴基斯坦國家位置服務網一期工程協議》,促進雙方在衛星導航領域上開展更深入合作,加速中國的衛星導航系統國際化。

◆發展航天科技的弊端

國際角力 憂太空競賽重臨

太空競賽推動科學發展,然太空探索從來都與國家榮耀息息相關。中、日、印等亞洲國家近年大力發展航天科技,有競爭才有進步,但評論認為各國間確實存在太空競賽。

日本軍事太空化 指向中朝?

1969年,日本國會通過決議,明確規定火箭、衛星等開發利用僅限和平目的,其後日本發展成創新科技大國,但避談軍事衛星等發展。2008年,日本國會通過《宇宙基本法》,將太空開發的限制修訂為有助於確保國際社會及日本和平安全等「非侵略目的」,允許發展「防衛性」太空軍備。

隨後,日本宣稱受朝鮮導彈威脅,自行開發軍事偵察衛星及定位衛星。2012年國會再通過刪除將開發活動「限於和平目的」的條款,使太空開發可用於軍事防衛領域,製造用於報案、防衛的間諜衛星,開發反衛星武器,以至利用科研技術提高導彈防衛的精確度等,意味日本將加入太空軍事競賽。中國新華社指出,日本透過渲染「朝鮮導彈威脅」逐步為太空政策「自我鬆綁」,軍事色彩漸濃,令人憂慮。據報日本目前有4顆衛星用於收集軍事設施等情報。

中國崛起 威脅美國?

1999年至今,中國發射了「神舟」一號到十號太空船,是第3個實現載人飛行和太空漫步的國家,登月計劃(嫦娥工程)和建設太空站(天宮計劃)同步進行。中方表示,作為可持續且公平的共同發展,各國應加強合作,和平開發太空。

中國對太空事業的熱中,似乎為「中國威脅論」添加註腳。2007年,中國反衛星飛彈擊落一枚報廢氣象衛星,國際擔憂會引發太空武器競賽。2011年,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國情咨文提出四大施政重點,重點讚揚中國重視教育與科研,警告美國正面對美蘇太空競賽式挑戰,須急起直追,言語間突顯他關注中國崛起對美國經濟力量及全球影響力的威脅。同年,美國國會通過禁止美國太空總署(NASA)與中國或任何中國公司有任何形式的雙邊合作,亦謝絕中國官員參觀NASA設施,目前中美不大可能有重大合作。

印度探測火星 挑戰中國?

印度自1963年首次順利發射火箭以來,也送載了20個衛星上太空。印度發射自製火星探測器於2014年9月進入火星軌道,成為繼美國、歐洲和俄羅斯後,第4個成功進行火星任務的國家,展示太空探索技術實力。

印度發射火星探測器時,分析指此舉將加劇亞洲國家的太空競賽。印度太空研究組織主席表示,印度並非與別國競賽,而是爭取不斷超越自己。不過,研究亞洲太空競賽的美國專家莫爾茨(James Moltz)說﹕「印度是當今一大太空強國,卻面對中國等資源更豐富的國家競爭。印度顯然顧慮中國近期在太空技術方面的威望提升,想減輕所受傷害。」

太空垃圾存安全隱憂

激烈的太空競賽換來一大堆太空垃圾,目前估計有約50萬件、總重量逾6000噸的報廢火箭碎片、衛星殘骸及塵粒等垃圾,正以快過子彈的高速環繞地球旋轉,當中大部分垃圾都不逾1厘米大小。NASA指出,即使只跟細微垃圾撞擊都會產生巨大能量,可損瓟穫P或航天工具,威脅衛星效能甚至引發爆炸,危及太空人並產生更多太空垃圾。報道稱中國已成為世上製造太空垃圾最多的國家。

瑞士科學家2012年宣布,最快2016年發射全球首個清潔衛星,飛進地球低軌道搜捕大件垃圾。但現行國際太空法規定,別國不能擅自清理他國造成的太空垃圾,該清潔衛星只能抓回兩顆瑞士報廢衛星。

◆太空競賽(Space race)

冷戰時代,美國、蘇聯(現俄羅斯)互相抗衡,太空競賽指大約在1957至1975年間,兩國在開發人造衛星、載人到太空和月球探測的競爭。二戰後,世人懼怕戰爭帶來的破壞,但仍希望顯示國力,由於航天科技廣泛應用於軍事,如超音速洲際巡航導彈、小型飛翼太空船、衛星觀察艙、軍用太空站等,所以太空競賽也是「軍備競賽」的一種體現。

航天科技與綜合國力

今日美俄兩國仍是航天科技大國,中國、日本、印度、巴西等也開展航天工程。航天科技,尤其是載人航天技術,是精準度要求和風險極高的科學,向來是綜合國力的反映﹕

1. 科研技術達極高水平及國家人才鼎盛;

2. 所費不菲,足證國家財力;

3. 相關技術被廣泛應用在軍事上,軍事國防實力得以大大提升。

所以,躋身科技強國,有助提升國際地位和話語權,故不少發展中國家希望透過發展航天科技顯示國力。

《明報通通識》

 
 
今日相關新聞
時事議題﹕國力交鋒 鬥到太空
時事議題﹕私營航天屢遇挫
航天科技發展與爭議
模擬試題
[顯示全部題目]

 
廣告 advertisement
 
 
廣告 advertisement
 
 
 
 
 
主頁 ,  聘請 , 招租 ,
商業招租  ,  出讓  ,  補習  , 
招生  ,  各類服務  ,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