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威部門發布數據統計,「十一五」期間,中國沿海省市已完成和計劃實施的圍填海面積達5,000平方公里,平均每年1,000平方公里,這相當於每年新造了一個「香港」。
據《重慶青年報》報道,中國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院士蘇紀蘭等專家表示,因填海造地、炸島等人為活動已導致中國海岸海域806個小島消失,海岸線縮短近2,000公里。地方產業發展衝動,30倍的賣地收益,助推了填海造地的瘋狂。
長興島填海成空港
北方名城大連,正在佈局茼h處填海造地工程,長興島就是其中之一。
自2006年起填海造地,長興島累計造地超過33.91平方公里。2010年4月,長興島臨港工業區經國務院批准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2006年9月,長興島在投入8,000多萬元(人民幣.下同)填海擴地300多萬平方米之後,世界第四大船企韓國STX集團入駐長興島。6年後,長興島再次劈山填海,造地720萬餘平方米,工程總投資15.5億餘元,引進中石油煉化項目。
長興島各項經濟指標在2010年前後出現高峰。資料顯示,截至2009年4月末,長興島GDP實現13.5億元,同比增長196%;固定資產投資45.8億元,增長125%;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4.2億元,增長197%。
長興島原有戶籍人口約5萬人,STX大連帶來了2萬多名工人以及從事配套工作的外協單位工人約1.5萬人,伴隨這些工人上島的還有近3萬名家屬。
然而,好景不長,隨茈球造船業進入「冬天」,STX大連也未能倖免。2013年春節過後,工廠就開始斷斷續續地放假。該公司已經正式進入破產重整程序。
如今,長興島上的工廠、居民樓等大量空置,人口不但沒有增加到規劃的40萬人,以前島上有約9萬人,現只有2萬左右。相關的多項配套工程都處於癱瘓狀態,特別是房地產項目,長興島變成了一座「空城」。
長興島,只是瘋狂填海造田的縮影,然而成功者寥寥。
目前,可供比較的案例是香港填海造地項目。至1995年,香港填海造地總面積64平方公里,使香港陸地面積達到1,095平方公里,填海造地面積佔總面積的5.8%。
依托世界自由港的經濟實力,填海造地為香港財政創造了巨額收入,僅上世紀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西九龍與港島北填海720公頃,政府純收入2,041億港元,即每公頃2.8億港元。
顯然,中國漫長的海岸線上,並不都是香港。
39個地級市瘋狂填海
從渤海、黃海、東海到南海,在中國長達1.8萬公里的海岸線上,11個沿海省份中,除基隆、高雄之外的39個地區級以上的沿海城市,均能找到當地填海造地紀錄。
全國填海造地以北方較為突出,其中,海岸線、濕地消失情況嚴重。
今年9月,「讓候鳥飛」公益基金發布調查統計數據顯示,近20年間,渤海人工填海造地面積遠遠超過了2,000平方公里,且仍在增長中。據北林大自然保護區學院院長雷光春教授透露,自2005年以來,已有140萬公頃濕地消失,佔中國濱海濕地總面積的22%。
然而,損失環境的背景下,填海造田似乎並未帶來持續有效的經濟效益。經歷了大規模填海造地之後,如今,長興島、花園口、曹妃甸等地經營慘淡。花園口工業園區內的60家企業中,有三分之二的企業處於停產停建狀態。
規劃面積380平方公里的曹妃甸工業區,自2003年啟動開發建設以來,累計填海造陸230平方公里,總投資超過3,000億元,現在四大支柱產業如大港口因沒有可大量運輸的貨物成為空空蕩蕩的港口,大鋼鐵成為淘汰產業、產能過剩產業,大化工陷入與天津的近距離爭奪而面臨無法上馬工程的局面,大電力也是無法轉化發電餘熱,留下2,000平方公里爛尾。
記者按照中國傳統沿海經濟帶劃分方式,將海岸線上填海造地區域劃分為環渤海、長三角、泛珠三角的三大板塊,其主要功能可大致分為自貿區、航運及旅遊等。
在環渤海區域,計劃5年內投資500億至600億元繼續填海造地40平方公里,2013年末召開的濱海新區兩會上,官方報告稱,將「積極建設自由貿易實驗區」,並將其作為2014年濱海新區的兩項工作重點之一。
此外,用於房地產、旅遊、海產品養殖等的圍填海規模引人注目。以大連為例,2010年,填海300多公頃而成的新CBD「東港區」,世茂、萬達、復星等一線開發商紛紛進駐。
在長三角區域,上海臨港新城位於上海東南端—南匯蘆潮港,是洋山深水港的配套工程之一,距離上海市區50公里,規劃面積311.6平方公里,相當於三分之一個香港,或者20個澳門面積,被稱為世界上最大的填海造地項目,工程總投資1,200億元以上,工程期限為2003年至2020年。
在南方泛珠三角地區,填海造地工程主要功能涉及旅遊開發、工業,代表城市有三亞、珠海,填海造地具體用途涉及機場建設、能源石化等。
國土資源部部長辦公會指出,從海洋環境監測數據看,不合理的產業和空間佈局所進行的圍填海及一些用海活動,對生態環境造成了一定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