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巴爾幹半島(the Balkans)向來都是「火藥庫」,干戈不斷。巴爾幹半島位於歐亞大陸之間的戰略要塞,泛指阿爾巴尼亞、保加利亞、科索沃及其他前南斯拉夫分裂出來的國家。1991年,南斯拉夫陷入內戰,分裂成今日的克羅地亞、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納(即波黑,Bosnia and Herzegovina)、塞爾維亞等國。 為什麼這些國家會「打生打死」呢?小記在2010年踏足巴爾幹前做過「功課」,發現這個地域因為宗教(天主教vs.東正教vs.伊斯蘭教)、種族(塞爾維亞族vs.克羅地亞族vs.波斯尼亞族等),以及歷史上各帝國(鄂圖曼帝國及奧匈帝國等)的爭奪而出現激烈碰撞。 當代重要的干戈包括1912年的第一次巴爾幹戰爭、1913年的第二次巴爾幹戰爭、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這可算是最有名的一場戰爭,可以由100年前的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王儲斐迪南大公到薩拉熱窩,被一個波斯尼亞塞族人暗殺說起。一個月後有德國撐腰的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世界其他國家紛紛「歸邊」加入戰團,第一次世界大戰一觸即發。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這塊苦難的土地又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1991年起的南斯拉夫內戰及解體、1999年科索沃戰爭及北約的轟炸等,百廢待興。小記走在波黑首都薩拉熱窩(Sarajevo)的街頭,雖說是「市中心」,但頹垣敗瓦隨處可見,更不用說各矮矮建築物上的子彈孔。初見子彈孔時小記大感震撼,急忙舉機拍下,後來已是見怪不怪。 雖然當地人都很友善,但或許是天色經常陰暗的緣故,又或許是整個城市(及子彈孔)的氛圍使然,小記逗留數天的心情都是鬱悶悲傷的。這個城市受戰火洗禮多次,戰爭的痕[成就了旅遊業,但依小記看來,「消費」茷e人苦難的過去實在是很悲哀的一件事,也令國家或因而裹足不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