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全民上網時代,一機在手,可暢覽世界。上網工具成為生活必需品,現代人對網絡的依賴只會有增無減。香港浸信會醫院全人健康中心早前舉辦講座,請來香港青年協會督導主任徐小曼分享青少年沉迷網絡問題。
沉迷上網×新聞個案
2014年3月:
子沉迷蒲網吧 母施苦肉計
單親媽媽與12歲兒子住茤衧菬怓骨R,孩子終日流連網吧沉迷上網,母親只好從嚴管教,又打又罵,更當眾用電線將兒子和自己綁在一起,將兒子帶到海邊作狀要一起跳海,原意是以苦肉計盼兒子生性,兩人哭鬧期間被途人發現報警,警員到場將母親拘捕。
2014年2月:
愛打機深圳港生猝死
就讀深圳大學的香港男學生被發現倒斃宿舍地上,法醫鑑定為猝死。校方保安部指出,該學生猝死前曾在宿舍連續打電子遊戲3日3夜。
2011年8月:
被阻上網 14歲童毆母
14歲男童在寓所上網時遭母親阻止,爆發口角後突然失控,把母親推倒地上揮拳施襲,其間更擊碎玻璃樽,父親和妹妹及時阻止並報警。警員到場後,男童情緒已平伏,因涉嫌毆打而被捕帶署。
◆沉迷網絡無法以時數定義
人稱「小曼姑娘」的青協督導主任徐小曼,本身是資深社工,關注沉迷網絡問題十多年,她笑言丈夫是「網癮中年」,婚前已非常喜歡打機(玩電腦遊戲)。她說當時被認為有網癮的人多數是沉迷打機,廢寢忘餐,因此可以用上網時數界定該人是否沉迷。
徐小曼指現時沉迷上網沒有公認標準︰「全民上網年代,智能手機興起,上網行為很難量化,查看手機就差不多等於上網,但很多時候是工作、學習或溝通需要。加上手機有很多網絡遊戲,如之前很hit的Candy Crush,也令很多人沉迷。」她指自己亦常查看手機,例如回覆電郵、討論工作等。
挫敗多關懷少 虛擬世界逃避現實
沉迷上網無法以時數定義,最關鍵的是有否對上網產生心理依賴,例如不能上網、沒有帶手機會感到極度焦慮。另外,也應考慮使用網絡的習慣對生活主要範疇(如工作、學習、家庭關係和情緒等)是否帶來負面影響。
沉迷上網的人多數因為缺乏生活目標,在現實生活中常面對挫敗及缺乏成功感,加上本身自制能力弱、缺乏社交技巧,在缺乏家人支持和關懷下轉向網上虛擬世界,繼而不能自拔。
◆尋找興趣目標 戒除網癮
由於沉迷網絡不是精神病,沒有一套特定治療方式。徐小曼以她曾接觸的個案為例,A同學因沉迷打機而在中二輟學,後來經社工幫忙尋找適合的進修課程,但也沒有堅持,「讀唔掂」。徐小曼說,與很多其他個案一樣,A同學無心向學的原因不止因為沉迷打機,而是本身對讀書沒有興趣、根底差、守不了紀律,加上父母的不信任,令他不想繼續上學。
社工的角色不在於強迫他回到校園,而是了解根本原因,繼而透過與學校、家長合作,幫他發掘能力和興趣、找到人生目標。A同學後來找了一份廚房工作,發現自己對這方面有興趣,有意繼續鑽研,也因為有工作、有目標,沉迷打機的情G相對改善。
◆親子溝通 抗癮良方
徐小曼說,沉迷上網的當事人很少主動尋求協助,多數是家人觀察到問題而求助。她認為防止或解決沉迷上網問題的關鍵在家長,親子溝通很重要。家長首先要認識青少年成長期的轉變,以及時下年輕人的獨特性。
?青少年的成長轉變
青少年在成長階段,與兒童期(小學階段)希望得到父母家人的認同不一樣,他們渴望得到朋友認同,不喜歡受約束,希望有更多私人空間。他們不斷摸索自己的身分,建立自我形象,其間容易受社會、文化和潮流影響。
?認識網絡世代青年
90後、00後生於互聯網高速發展的年代,自小使用資訊科技產品,用來學習及娛樂,自小已習慣multitasking(身兼多職)。然而成長在強調效率、速度、方便和多功能的環境,青少年喜歡「即食」,往往短視和缺乏目標,答不出「我將來想做什麼」,做事便無動力。
四招應對方法
?父母勿口不對心
很多家庭的親子溝通都有問題,例如父母把對子女的關心以責罵的語氣表現,子女就索性不回應,把自己關在房堣W網。久而久之,上網會變成青少年逃避現實的方式,繼而沉迷。
?培養自理能力
徐小曼認為智能手機方便,上網也變成生活必需,基本上家長無法阻止子女上網。她建議及早培養子女的自我管理能力,例如時間管理,在上網之餘也要適當為其他活動分配時間。
?與子女共同陣線
她認為家長可跟子女訂立協議,但要求要合理,也要與子女找到共同陣線。「例如子女上網致學業成績退步,家長首先不是禁止子女上網,而是與子女共同找出改善成績的方法,因這也是子女本身關心的事。」
?禁不如教
網絡資訊複雜,既然難以禁止子女上網,家長不如將焦點轉向教子女多角度思考和分析,例如保護私隱、分辨不雅資訊和勿參與網上欺凌等。
◆網癮影響
城大研究﹕網癮愈大愈寂寞
城大媒體與傳播系向361名18至37歲學生做追蹤研究,包括兩次問卷調查,首先查詢學生的生活狀態、情緒及上網習慣,並要求他們評分,4個月後再做同一份問卷,對比數據以了解網癮會否影響學生情緒。
研究發現,上網時間愈長、網癮愈大的人愈容易感到寂寞,每日上網8至10小時的嚴重網癮者,寂寞感愈高,因網友不能取代人與人的正常社交。但長期上網,若不是有網癮,而是工作和學業需要,不會因此寂寞。
城市大學媒體與傳播系副教授姚正宇在內地的另一研究顯示,父母的教育方式與子女沉迷上網有關,若父親對子女特別冷漠、母親特別遷就照顧,子女有網癮的風險愈大。
青協調查﹕網癮引發親子衝突
青協2012年公布親子衝突調查,發現近半受訪學生表示每周最少與父母發生一次衝突,主要原因卻非讀書成績,而是子女沉迷上網和打機。青協親子衝突調解中心單位主任韓曄指出,對比10年前,青少年和父母的溝通媒介改變,現時青少年流行使用facebook,家長對新媒介的了解尚未夠多夠快。面對面溝通,子女反而配合不了,這時就出問題。
◆網癮8徵狀
上網有別於賭博、毒品,「網絡成癮」不屬精神病,沒有被列入《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美國心理學家Dr. Kimberly Young於1996年發表關於網癮的研究,列出沉迷網絡者的8個徵狀。若出現5項或以上情G,即屬上網成癮:
1. 不斷增加上網時間才能獲得滿足
2. 上線及離線的時候,思想都被互聯網佔據,經常想茪W網
3. 多次嘗試控制或停止使用互聯網,最終失敗
4. 當減少使用互聯網時,出現戒斷徵狀(withdrawal syndrome)如沮喪、不安
5. 時間管理出現問題,上網的實際時間比預期時間長
6. 因環境轉變而感煩惱不安
7. 以欺騙方式隱瞞上網時間
8. 透過上網改變心情
文﹕鄭寶欣、古晨燕
圖﹕古晨燕、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