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新聞撮要 香港大學學生會刊物《學苑》今年2月號以「香港民族 命運自決」為封面,隨即引起社會關注年輕一代是否要探討「港獨」問題。《學苑》9月出版新書《香港民族論》深化討論,負責出版《學苑》的新舊編輯認為,港人民心未傾向獨立,獨立亦非唯一出路,不過港人至少要在《基本法》框架下「爭取最大的自治權利」。 從前國民意識濃 「是港人也是中國人」 出生於1993至94年的梁繼平、王俊杰與陳雅明,分別為港大學生會《學苑》前總編輯、前副總編輯及現任副總編輯。3名「90後」回想自己接受的中小學教育,接觸的大多是中國歷史,每逢內地有天災人禍、國家隊在奧運奪獎等大事,國民意識愈為濃烈,當時的身分「既是香港人,也是中國人」,思想與上一代未見差異。 文化差異 提高港人身分意識 三人直言近年生活受到影響而開始改變看法,「假日到旺角,不但要跟內地人爭路,周圍都是金舖與藥房」,陳雅明談,香港似乎再無屬於港人的空間,連本土價值也受衝擊,促使他重新認識本地音樂與電影,發現中港是「兩套完全不同的文化系統」。梁繼平說,空間收窄、文化差異是「引發點」,重要是本港的民主進程停滯不前,加上在高中升大學期間,接觸更多如六四、維權等事件,港人的身分意識也愈來愈高。過去半年,國務院發表「一國兩制」白皮書、人大對普選訂定提名委員會框架。梁繼平說,中共政權不尊重自治訴求、破壞普選承諾。望向新崛起的本土與民族概念,被問及走向「獨立」是否香港的出路,3人皆認同本港有獨特歷史文化、語系、政治與經濟體系等客觀因素,有條件探討「民族自治」與「民主獨立」路線。 對於香港走向獨立之路是否可行,教育學院亞洲及政策研究學系講座教授呂大樂則表示以香港現G「死守」本土可行性不高,「有些人想搞港獨,但別忘記即使廣東話都不是獨有語言」。 呂大樂:港應建立更獨有文化圈 他建議,香港可嘗試加強在華南粵語區的角色,建立更獨有的文化圈,以至可擴展更多的品牌、專業或本土文化。他直言,香港必須認真做研究,包括了解整個華南粵語區,如人口、消費水平、文化素質、可開拓的空間,以至香港可以扮演什麼角色,才能「反攻大陸」。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