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9月26日本欄提及,孔子感慨「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天下若是太平,我就不必參與變革之事了)」。其實,孔子何嘗不知道變革之事不易為,只是心繫天下,道義不容廢棄,所以才「知其不可而為之」(《論語?憲問》),勇往直前,「行義以達其道」(《論語?季氏》)。 ◆《論語?微子》 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1]。 子路問曰:「子見夫子[2]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3]不分。孰為夫子?」植[4]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5]之,見[6]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使子路反[7]見之。至,則行矣。 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8]其身,而亂大倫[9]。君子[10]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註釋: [1]蓧:除草農具,用竹編成。[粵]音掉。 [2]夫子:古代對男子的敬稱,孔門弟子用來尊稱孔子。 [3]五穀:泛指稻、黍、麥等主要穀物。 [4]植:豎立。一說,放置,亦通。譯文依前說。 [5]食:使動用法,相當於「使……食」,謂給子路飯菜進食。[粵]音飼。 [6]見:使動用法,使……相見。[粵]音現。 [7]反:返。 [8]→:「潔」的古字。使動用法,使……清潔。 [9]大倫:指上文長幼、君臣等主要人倫,為古代社會所規定的人際秩序關係。 [10]君子:指孔子。 文: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講師羅奇偉 插圖﹕鍾錦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