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出院兩個多月了,但感覺自己還在醫院堙A因為每天早上都返回醫院,做三個半小時的物理治療。朋友聽到每天要做三個多小時的物理治療,很自然就問我﹕「不悶嗎?」「物理治療不就是重複做一連串刻板的運動嗎?」我直覺認為,天天上物理治療課並不沉悶。可是,為什麼會覺得不沉悶呢?仔細想來,大概有以下幾個原因。
(1)認真數算,保證達標。通常治療師吩咐做的運動,每一套都會明確規定做多少遍,例如雙膝拉橡筋鍛煉腿力,做3乘30遍,就是拉30次,休息片刻,再拉30次,又休息片刻,再拉30次,合共做90次。如果病人不認真數算,很容易就會忘記自己做了多少遍,還差多少才完成指標,只好隨意估算,通常會偷工減料,自欺欺人。認真數算是最可靠的辦法,保證運動量達標。認真數算也是有效排除雜念的辦法,讓自己專注地完成任務。認真數算還可以幫助病人穩定運動的節奏,把動作與呼吸連繫起來,在呼氣時緩緩發力,提升運動的質素。
(2)調整難度,保持挑戰。通常治療師吩咐做一套運動後,每隔一段時間便會問病人﹕「做得怎麼樣?」「有沒有困難?」如果病人說很容易,治療師就會提升運動的難度,例如把紅色的橡筋換成藍色,病人要花更多力氣才能完成同一套運動。聰明的病人如果想躲懶,只要每次回答說很辛苦啊,就可以維持原狀,愈做愈輕鬆。但這樣做其實對復康沒有半點好處,做物理治療最大的滿足感來自親眼看到自己進步,這是克服沉悶持之以恆的動力,唯有不斷微調難度,保持運動的挑戰性,才能迫使病人持續進步,愈做愈起勁。
(3)心態樂觀,保持積極。據我在物理治療室多月來的觀察,病人的心態大致可以分成兩類,第一類是悲觀消極的,經常怨天尤人,訴說命運不公,質疑醫療欠佳,埋怨運動帶來痛楚,這類病人的復康進度一般較慢。第二類是樂觀積極的,他們縱使遭遇極大的不幸,例如無端患癌導致截肢,長期處於極惡劣的處境,行動不便痛楚難當,但仍然堅強面對,努力學習使用義肢和拐杖,爭取恢復行走的自由,這類病人的復康進度一般較快,而且會散發一股無形的感染力,鼓勵其他病人奮發。我的性格是傾向悲觀的,但一個人面對逆境時心態如何,並非純由性格決定,更重要的是意志的選擇,這選擇反映的是基本信仰和核心價值。
(4)閒話家常,打發沉悶。在物理治療室做運動,跟自己在家堸給B動,最主要的分別就是身邊有人,有人就能聊天,聊天就不會沉悶,時間就很快過去。我在麥理浩復康院遇到很好的治療師、護理員和病友,感覺就像小時候去牛頭角的公共屋h探望外婆,整條走廊家家戶戶都打開大門,小孩奔走玩耍,鄰舍守望相助,晚上街坊圍坐閒話家常,日子就在談笑間輕鬆度過。麥理浩復康院有很多資深的治療師和護理員,在麥院工作超過20年,彼此就像一家人那樣熟絡,也為治療室營造了親切的大家庭氣氛。我不知道是否每個治療室都有這樣的氣氛,但我肯定這種氣氛對病人很有幫助,可以打發沉悶,輕鬆投入治療。
(5)愛心圍繞,感恩推動。自從2月底遇襲受傷以來,我經歷了無數的恩典,感受到許多人的愛與關懷,讓我在復康路上有源源不絕的動力。每天早上,我懷虓P恩的心踏進治療室,渴望有更好的康復成績,讓關心我的人釋懷,讓為我禱告的人一同謝恩。
【感言之三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