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在美國波士頓斯納金拍賣會上,備受矚目的第96號拍品、有「瓷母」之稱的清朝乾隆年間大瓷瓶(圖)最終以2200萬美元落槌,含佣金成交價為2472.3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51億元。據上海第一財經頻道財經評論員、製片人項立平在微博所述,該拍品為電話委託競得,買家來自中國內地。
該拍品高34.375吋(約合87.3厘米),有5處小修,為通運公司(Ton-Ying & Company)舊藏,因在窯變的地方有一條很大的「衝」,故拍前估價僅為15萬至25萬美元。
上月,這件「乾隆御窯各色釉大瓶」在網上一亮相,立刻引起了業內人士的極大關注。儘管有個別行家對這件「瓷母」的真實性表示懷疑,但多個專家「傾向於看真」。數位藏家都已前往現場一睹其究竟。
乾隆年間的瓷器燒製技術已經達到頂峰時期,於是乾隆為了炫技,專門命人燒製出一款集合所有瓷器品種、工藝於一身的大瓶。在這次的「瓷母」出現之前,所有人都認為「瓷母」只有一件,就是珍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武英殿的大瓶。有業內人士稱,這兩件瓷瓶的器形基本相同,瓶腹均有12幅長方形開光,器身繪畫的主題也基本一致,如「吉慶有餘」、「丹鳳朝陽」、「太平有象」、「仙山瓊閣」、「博古九鼎」等主題。這兩隻瓷瓶從器形、紋飾、類別上都如此相近,由此可以將其視為同樣級別的珍稀物品。
18日,頗受業內關注的清乾隆「瓷母」不負眾望,以2472.3萬美元(約合1.51億人民幣)成交,為內地一神秘買家競得。消息一傳出,圈內又展開了新一輪的討論。
業內:稀缺造就「天價」成交
此件瓷母曾於1964年首現拍賣市場,當年以不足1萬人民幣成交,而50年後竟拍得如此「天價」。在專家看來,這件拍品與故宮瓷母有着99%相似性,拍品本身的價值、稀缺性以及清晰的來源共同構建了瓷母「天價」的基礎,拍得該價格屬於預料之內。
該拍品為通運公司舊藏,曾於1964年首次現身美國一家拍賣行,當時以4000美元成交,此次估價也僅為15萬至25萬美元(約合92萬至153萬人民幣)。
對於拍品最終的成交價,嘉德瓷器部總經理劉越認為是「在預料之中,與之前看過原作的行家們的預計相差不大」。他並不認為這件拍品是大家所說的「低開高走」,因為在現場看完實物以後,其實發現這件瓷母的品相並不是很好,身上約有5處修補和幾處裂紋,「在有殘破的情況下,最後的成交價符合目前的市場行情和拍品本身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