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緬省大學教授通過深入訪談的方法,挖掘出不少草原省份華裔社群的故事,並結集成書,為這些華人先輩留下歷史紀錄。
《建立人脈:加拿大草原區華人社區的構築》(Cultivating Connections: The Making of Chinese Prairie Canada翻譯)由馬悟水(Dr. Alison R. Marshall)博士撰寫, 昨日假卑詩大學舉行新書發布會。
馬悟水博士目前在加拿大緬省的Brandon University大學擔任教授。她說,共花了8年時間收集資料,撰寫該書。她昨日親自到來溫哥華出席新書活動,原因是書中不少訪談對象已經遷居西岸。
她說,在1911至1921年間,沙省的人口出現急劇增長,由49萬人飈升至76萬人。華人人口不明,但估計也出現大幅度上漲。當時到草原區闖天下的華人大部分是年輕單身漢,不少介乎11至20歲,最小只有7、8歲。
馬悟水指出,草原省份的冬季由11月一直延續至4月,鋪滿冰雪的道路並不暢通,大部分時光在室內度過。這個時候,大家必須互相依賴,能夠建立人脈,十分重要,這也是該書探索的其中一個主題。
上世紀初大量年輕華人湧入,讓當地歐裔社群湧現排擠情緒。除了剝奪華人投票權外,當地政府也引入種種歧視性法例,比如是禁止華人僱主僱用白人女性。在1912年至1969年間,沙省不少城市均禁止華人聘用白人女性。在1922年,「三K黨」在沙省一度猖獗,有華人憶述當年親眼看見「三K黨」在華人居所外焚燒十字架,作出恐嚇。
為了衝破各種歧視性樊籠,當年不少華人留在溫尼辟或是遷移到緬省,遠離卑詩、沙省以及美國各地所設立的各種框框。該書也指出,到了草原地區,美國與加拿大的邊境基本上不設防,也為個別華人製造入境機會。
本身並不是華人的馬悟水積極投身當地華人社區的活動,「成為華裔社群的一員」,曾經擔任溫尼辟中華文化與社區中心的理事,在當地華裔社群內建立了廣泛的人脈網絡,讓她收集研究題材時更加得心應手。
但真正啓發她研究華人的是一位故親,曾經在滿地可經營工藝品店,以致她長大時家中經常出現中國的東西,比如是來自上海的地氈,仿唐宋的工藝品等,讓她自小對中國文化產生濃厚興趣。其後她一位女性長輩在多倫多華埠工作,通過她接觸到粵劇,更讓馬悟水一見鍾情,加入學術界後,便發願對當地的華人社群展開研究。
她說喜歡使用「深入訪談」的方法,不惜花長時間建立人際關係,挖掘出一般史料中很少述說的史實,更希望彰顯那些不能發聲,或是史料記載不詳人物的故事,特別是華人婦女。
比如是她對一家華人深入訪談後,發現老祖母留下的錢劍,經過考證,才知道這位華人女性在上世紀初曾經使用錢劍,施行道教儀軌的事蹟,這個故事也發展成為該書的重要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