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新聞網海外版-加西版(溫哥華) - Canada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圖片
1比0擊敗阿根廷,在統一後首度捧盃,鞏固歐洲龍頭地位
放大
 
昔日戰火蹂躪 1945年,剛經歷戰爭的柏林千瘡百孔,勃蘭登堡門(中)周圍盡是頹垣敗瓦。(網上圖片)
放大
 
1970年西德總理勃蘭特(Willy Brandt,前)在華沙猶太區起義紀念碑前下跪。(網上圖片)
放大
 

其他新聞
菲越日韓民眾多憂與華衝突
卡梅倫引入疑歐派 內閣向右傾
加沙火箭攻擊 以首度有人喪生
汽車彈炸阿富汗市集 89死
颱風襲菲10死 疏散37萬人
[顯示全部題目]

[昔日明報]

 
國際
 盛世德國 面臨東西抉擇

德國四奪世界盃,繼奠定舉足輕重的國際政經地位後,亦鞏固體育大國身分,而在舉國歡慶之際,德國亦迎來新的挑戰——德國夾在東西歐之間,戰後雖然一直是西方陣營一員,但跟俄羅斯淵源深厚,與此同時,德國跟長期盟友美國的關係最近卻因間諜風波跌至低谷。德國究竟應繼續依靠美國,還是靠攏俄羅斯,抑或肩負起領導歐洲的責任,做美俄以外的第三股勢力?這成為德國政治領袖當下面對的重大難題。明報記者 林康琪、李思詠

德國捧盃被不少英語傳媒視為大國崛起的象徵,如《紐約時報》周一報道柏林慶祝活動時,便稱德國捧盃象徵了德國雄霸全球。當德國政經實力與日俱增,在國際舞台該扮演怎樣的角色,成為近年德國內外的熱門話題,德美間諜風波亦令這問題變得迫切。德國戰後一直視美國為保護者及盟友,去年斯諾登揭發美國監聽德國總理默克爾電話後,德國固有的反美情緒有增無減,德國政府上周更作出歐美同盟之間罕見舉動,對美國中情局人員下逐客令。

有分析認為事件可能標誌德國深刻的轉變。歐洲外交關係委員會孔德尼(Hans Kundnani)對《金融時報》說:「德國不會離開北約(西德在1955年加入北約),但你會看到德國不會再自動跟美國站在同一陣線。」德國近年多番在國際事務上美國打對台,2003年反對美國攻伊,2011年在美國軍事介入利比亞時投棄權票。現在連奧巴馬政府也認為攻伊是錯誤,令德國自信當年做出了正確決定。2008年在金融海嘯下元氣未傷,亦增加了德國對自己一套資本主義模式的信心。孔德尼認為,這兩者都令德國更敢於向美國說不。

親俄親美 民意拉鋸

對俄羅斯的立場成為兩國另一磨心。德國科爾伯基金會(Korber Foundation)調查發現,被問及德國應跟哪一個國家加強合作時,有56%受訪者選美國,53%選俄羅斯。《明鏡周刊》的調查則顯示,有多達57%受訪者認為德國應擺脫美國。 雖然東德共產極權令德國猶有餘悸,但基於地理位置及兩國深厚歷史淵源,德國並不排斥俄羅斯。美國相信冷戰結束是軍事及外交強硬的結果,德國卻認為,兩德統一是西德前總理勃蘭特「東方政策」(Ostpolitik,即跟東德及蘇聯耐心接觸交往)的功勞。

《明鏡》日前一篇名為「德國的抉擇」的文章指出,德國一方面對美國竊聽失望,另一方面在烏克蘭危機對俄羅斯態度曖昧,令一個關乎德國民族身分的核心問題——「德國有多西方」再次浮現。冷戰結束初期東西對立似成過去式,德國可以迴避這個問題,但隨着美俄關係惡化,德國再面臨抉擇。德國前總理施羅德便認為德國由於處於東西方之間的地理位置,因而有特別使命,應扮演美俄的橋樑。

前總理倡當東西橋樑

但問題是,德國是否願意肩負這責任。歐美盟友早不滿德國沉溺於反省二戰歷史,拒絕在安保及外交上擔當更大角色。《明鏡》分析指出,德國經過20年發展,已不能再躲在其他人背後,相反可以領導歐洲扮演獨立政治角色。德國總統高克今年2月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亦稱,德國不能以侵略歷史作擋箭牌,應更積極派兵海外參與國際事務。

 
 
今日相關新聞
盛世德國 面臨東西抉擇
借鑑治國之道 復興足運
十年磨劍 亮出四大啟示
戰後獲援助 未消反美基因
深刻反省二戰贏讚賞
[顯示全部題目]

 
廣告 advertisement
 
 
廣告 advertisement
 
 
2017地產展望 2017理財特刊1&2 健康生活181
 
 
 
主頁 ,  聘請 , 招租 ,
商業招租  ,  出讓  ,  補習  , 
招生  ,  各類服務  ,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