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皮凱提1993年在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EHESS)及倫敦經濟學院取得博士學位,年僅22歲的他隨即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羅致。他在《21世紀資本論》導言稱,這段經歷「從很多方面而言起了決定的作用」。 赴美執教鞭 反思研究意義 皮凱提憶述,當時為自己的研究獲美國同行重視感到高興,但很快便決定回國。他的博士論文關於稅務政策的抽象數學程式,這是美國學者喜歡其著作的原因。但出生於左翼家庭(父母曾參與1968年學運)、自幼閱讀左翼歷史學家及社會學家著作的皮凱提,卻不滿美國的抽象研究方法,也開始質疑自己的研究。他形容自己突然發現「對世界經濟問題一無所知」。 皮凱提在書中不時批評美國經濟學研究趨抽象和機械化的現象,質疑經濟學家為了令自己變得「更科學」,結果跟現實脫節,「連要解釋的事實是什麼也不知道,卻繼續埋首處理純粹理論的研究結果」。他相信,經濟學不能脫離其他社會科學。他發現,自美國經濟學家庫滋涅茨後,再沒有人就貧富不均的演變蒐集歷史數據。 批美國經濟學脫離現實 留美兩年後,皮凱提返回法國,開始蒐集欠缺的數據。他在2003年與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經濟學者塞斯(Emmanuel Saez)合作研究1913年至1998年美國收入不均情G,並專注最富裕1%階層的收入情G。他們詳細揭示美國國民收入一大部分是落入高收入一群人之手,2011年的佔領華爾街運動受此啟發,喊出「99% vs 1%」這個深入人心的口號。 皮凱提強調,社會科學家應該參與公共討論,不能只滿足於討論公正、民主這些抽象原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