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全球正面對人口老化添醫療負擔,前英國衛生部政務次官Lord Darzi接受本報訪問時提到,14年前英國也像香港一樣,非緊急手術要輪候18個月,但經過多番改善,包括加強社康護理服務,透過科技如手提電話、互聯網,加強病人自我監控能力,減少長期病患經常入院次數,醫院可騰出病牀進行非緊急手術,如今非緊急手術輪候已縮短至18周。
醫局:英推國民保健 與港不同
醫管局聯網服務總監張偉麟表示,長期病患由基層醫療跟進,是醫療發展大方向,政府計劃在18區設立綜合社區健康中心,現時天水圍便有一間。他說,醫管局護士診所負責為精神健康有問題、糖尿病人提供輔導、教育。社區的志願機構負責訓練糖尿病人自我管理,如減肥、運動。對於經常入院的病人,醫院設立電話中心跟進病人出院後的病情。
張偉麟說,英國的社區護士可以收費、有權開藥,故英國社康護理的專業支援也很強。他也認同,英國訓練病人自我監控能力很強。但他指英國推行國民保健服務,由保險支付醫療費用,與香港的制度不同。
非緊急手術輪候 18月變18周
Lord Darzi是英國倫敦帝國學院醫科學院外科教授,曾參與英國的醫療服務改革。他代表英國醫療局出席醫管局研討大會,分享英國醫療改革經驗。他提到,2000年英國的非緊急手術如髖關節置換手術,須輪候18個月,當時心臟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病等長期病人常入院,佔用不少病牀,因而阻慢非緊急手術。
「加上當時不少英國的醫院效率很低,逢周五中午過後便冷清清,要等下周一才正常運作。」Lord Darzi說改革後,現周六或黃昏,手術室照樣運作,電腦掃描、磁力共振照樣進行,提高工作效率。
科技助自我監控 減入院騰牀位
同時,英國亦加強病人在家自我管理及社康護理。Lord Darzi表示,透過開發手機、電腦程式,探測病人是否出現心臟衰竭,若病情轉差,信息會傳給由跨專科的護理人員組成的社康中心,中心收到信息後會援助病人。
另外,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人等可在社康中心獲照顧,減少入院而騰出病牀做手術,現時非緊急手術輪候已經縮短至18周。
Lord Darzi又認為,基層醫療不應只增加診症數量,而是要深化服務,基層醫療醫生不應只為人注射流感疫苗、處方抗生素,而是要掌握不同年齡群組傾向受糖尿病困擾,也要掌握哮喘病入院率,做好預防疾病風險管理。
英國醫療局總監李華德(Howard Lyons)則稱,住院費用十分昂貴,而英國奉行的國民保健服務NHS(National Health Service)注重基層醫療,結果英國九成病人在社康中心接受治療;香港剛好相反,九成病人在醫院治療,長遠難維持。
明報記者 談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