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古人寫文章,措辭樸實,一字不多,稱之為惜墨如金。我在報紙雜誌寫時事評論或文化評論,有一個獨創的方法,可以令文章充實,結構緊湊,不浪費讀者時間的。方法就是,起草之後,去掉頭尾兩段,將頭一段變成一兩句話,將末段化成一句話,放在末後一段,令文章讀來意猶未盡。
我們在學校寫議論文,都是先點題(贊成議題)或破題(反對議題),之後論證,末段寫結論。學術論文也是這個結構,然而,放在報章雜誌,讀者熟悉議題,就不必如此嚴謹。例如寫自由行對香港民生影響吧,可以分為幾段:
1. 自由行的原意是促進中國大陸和香港兩邊的對等旅遊消費;
2. 然而,香港的空間小和設施有限,公共交通使用量飽和,不宜在數量上對等交流,應該在質量上對等交流,故此港府應該招徠旅遊性質的陸客,他們有助全面促進旅遊消費,過境採購、逃避關稅的要排拒;
3. 大陸人來香港採購的奶粉、成藥等物資,是香港代理商向外國供應商取得的本地配額,供應有限,若被大量買走,會影響香港人的安全和健康,故此必須限制過境採購性質的自由行;
4. 某些大陸人在香港有過分的旅客行為,如喧嘩、插隊、丟垃圾等,令港人反感,妨礙中港交流;
5. 故此要檢討自由行政策
簡化首段 先聲奪人
寫第一段,假若起草是「一九九七至今,經歷十七年,中港兩地民眾依然難以相處,原意引入自由行旅客,可以促進兩地情誼,卻反而令很多港人萌生反感與離心之念。大陸遊客沿蚥K路南下,如水銀瀉地,充斥各區鬧市,購買奢侈品、藥品、奶粉等,商人為了賺大陸客的錢,紛紛經營藥房、金舖、名店和化妝品店,原有街坊小店消失無蹤……」。這樣的草稿,雖然正路,讀起來卻沉悶。要將一段改寫成為一兩句,可以這樣做:
自由行狂潮湧來,民生商店捲走,剩下滿街藥房金舖。
如此,文章就可先聲奪人。訣竅在於,你之前寫了一段散文式的文章,事態描述妥當了,現在要刪除,只許你留下一句,你就會拼出腦力,想到比喻、對仗之類的修辭法,令文句濃縮,具暗示力或爆炸力。所謂厚積薄發,修辭的工夫,是這樣煉成的。
末後一段,如果草稿這樣總結:「近來出現的抗議陸客行動,顯示港人深感無奈,香港政府應該主動與北京商議,取消一簽多行,並限制自由行的數量,設立配額制度,這樣才可以解決兩地民眾的衝突,如果事態繼續惡化,恐怕中港關係只會受損,政府的民望也一直低迴。」
潮水為喻 首尾呼應
這是糟糕的結尾,之前論證了香港容量有限,中港之間不能對等交流旅客,這是常識,政府不是不知,結尾卻來勸喻政府,有點緣木求魚了。倒不如刪去,寫成一句,放在第四段就可: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香港是小舟,陸客不斷增加,永無止境,若政府坐視不理,任由兩邊民眾衝突,恐怕終會舟覆人亡。
這樣,首尾都用潮水的比喻接通,文章一氣呵成了。
文:嶺南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陳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