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學到多元耕種法
「第一次在香港參觀農莊。之前曾到過內地農莊,感覺兩地種植方法非常不同,內地只用普通耕種方法,而且內地農地面積大,會同時養豬、牛等。今次參觀川上農莊,認識了不同耕種方法,如水耕。現在對有機農場認識更多,香港浪費很多食物,多元化的耕種方法和資源循環都對生態有意義。
2013年我曾探訪少數族裔,認識他們的文化和價值觀,過程中更加認識容易被香港忽略的這一群人。我覺得這類體驗活動對學習通識很有幫助,如現在教授有關環保的議題,參觀川上農莊能了解廚餘再用,有同學獨立專題探究(IES)以『廚餘處理』為題目,也必定有幫助。」
生活經驗助答通識
「第一次親身體驗農莊工作,農莊導賞的活動最難忘,以前簡單以為種植後便賣出農作物,親身參觀才知當中有很多程序和實際知識,例如一塊田種薑後,8年內不可以再種薑,也是第一次認識『魚菜共耕』。作答通識題時,通常有提供背景資料,如果看得明白,則不用靠自身體驗,但一旦看不明白資料,便要靠生活經驗,多出去看看有幫助。希望有更多機會認識與現代中國有關的事,例如城鄉差距,只看文字難以熟悉。」
廚餘用途多
「學校本身有天台花園,我們自己種粟米,因此也不是第一次了解耕種,不過今次才知道原來廚餘有很多用途。通識科題目難以預測,見多識廣、親身體驗對學習通識絕對有幫助。對我而言,香港政治、立法議題較艱深,希望未來有機會與政界訪談。」
與生活割裂單元最困難
「2013年曾帶學生探訪弱勢社群,今年則希望他們認識社企,了解社企成立的理念、運作及營運時面對的困難。透過學生親身看廚餘再生的經過,提升他們的環保意識。
教授通識科時,最困難的單元是與學生生活割裂的,如全球化、現化中國,因此校內通識教師會共同備課,也有安排參觀活動,例如參觀六四紀念館、高等法院、立法會等,亦會參加《城市論壇》、與司長對話等活動,讓學生有機會親身經歷不同事情,擴闊眼界,同時更關心香港社會。今次參觀期間,學生一邊完成工作紙和抄筆記,回校後需製作展板,與同校其他學生分享體驗。」
■有機耕作4原則
1)與環境生態互相配合,以自然保育、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生產作物
2)不使用化學肥料、化學農藥及基因改造物料
3)與大自然和諧並存,保存生物多樣性
4)使用有機操作方式去控制病蟲草害及建立健康肥沃的土壤
資料來源︰漁護署
■ACT社會認知系列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社聯)成立ACT一站活動籌劃平台,支援學校籌劃學習活動,讓學生走進社區探究社會議題,與不同社群交流,實踐通識科的理念。「ACT社會認知系列」共有6個專題,包括「貧窮與社會共融」、「社區發展與本地文化」、「能源科技、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社會企業與企業責任」、「旅遊與全球化」及「藥物、醫療衛生」。詳情可參閱﹕www.socialenterprise.org.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