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新聞撮要
上海自貿區於9月29日正式掛牌成立,首批進駐自貿區的36家企業亦於同日亮相,包括11間金融機構,當中8間為中資銀行,2間外資銀行分別為美資花旗銀行及新加坡的星展銀行,餘下一間為中資交通銀行的金融租賃子公司。
2013年7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中原則通過《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決定在上海外高橋保稅區等4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內,建設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上海設自貿區獲批准後,深圳、天津、大連、廈門及廣州南沙等不甘落後,先後表示要申請設立自貿區。
建離岸人民幣中心
上海自貿區不同於實行普通貿易優惠政策的「加工出口區」或保稅區,會有以下四方面的自由開放。
1. 物流自由:凡合乎國際慣例的貨物進出暢通無阻;
2. 投資自由:即內、外資企業享有同等待遇;
3. 人員自由:即外籍人士出入境自由;
4. 金融自由:這是上海發展自貿區最重要的一點,即實現匯率市場化、利率自由化、人民幣自由兌換等。
上海一直定位為中國的「在岸」金融中心,主力發展本土金融業務。藉着自由貿區的成立,上海從一直以來的「在岸」身分轉為「離岸」,加入香港、新加坡與倫敦的離岸人民幣中心之列。同濟大學財經與證券市場研究所長石建勳表示,上海自貿區擬發展的人民幣離岸業務會與香港類似,包括跨境貿易結算,成立人民幣交易、清算中心,以及形成人民幣定價機制等。
學者:香港仍有體制優勢
對於首批進入自貿區的36間金融機構和企業來自中外卻無港企,石建勳認為,名單上的企業不是本身已在自貿區前身的保稅區有業務,便是上海當地企業,對自貿區自然較敏感,行動也較快。港企或其他省市企業則先觀望,了解多些再進駐亦不為晚。石建勳亦認為,內地資本帳戶完全開放前,香港離岸人民幣中心的地位和作用仍然顯著,而且香港有許多上海沒有的區位、體制、機制、人才、金融環境的國際化的優勢等等,香港應該往前看,主動發揮自己的獨特優勢。
——綜合《明報》、新華網等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