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可減稅減息紓壓 關稅料暫難撤回
美國暫緩大部分地區高額「對等關稅」90日,對於10%關稅會否長期存在,貿易信用風險管理公司科法斯(Coface)北亞經濟學家譚俊譽指出,難以判斷美國總統特朗普的政策,不過他視關稅為扭轉貿易逆差、增加政府收入、重振美國製造業的工具,能否達到以上目標需要時間驗證。當局短期內可通過將關稅收入用於美國國內減稅、施壓聯儲局減息等手段,緩解美國市場承受壓力,因此認為撤回關稅的機會不大。
內地廠商可轉攻一帶一路
首輪關稅以來,內地廠商已積極開拓其他市場,譚俊譽指出,自2017年至2024年,內地已將對美國市場出口額的5%轉移至其他地方,一定程度彌補了美國市場風險。他指出,內地在新興市場,特別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拓市場難度較低,因為它們的產業鏈依靠中國的半成品,而物美價廉產品亦符合它們需求。
過去廠商從內地輸出半成品到東南亞等第三地,加工後向美國出口,現時美國對所有貿易伙伴均徵關稅,是否會令「中國+1」失效,譚俊譽認為要視乎個別產品而定,內地製造產品平均利潤率為5%,難以吸收10%關稅,若大部分成本未能轉嫁美國消費者,則較易被其他產品取代;反之,對於美國較難取代的產品,例如電動車、光伏等產品依賴中國產能,即使更高額關稅令它在美國市場價格競爭力大為削弱,但也難以完全與中國產品脫u。
內地市場大 助抗外需衝擊
科法斯報告則指出,內地龐大本地市場為外需衝擊提供緩衝,相對向美國直接出口佔內地工業企業收入2.7%,本地銷售則佔達81%,顯示內地刺激內需措施的重要程度,本月下旬的政治局會議或發出加強內需政策的信號。貨幣政策方面,除了減息降準,人民銀行亦可為受影響的中小企和出口商提供針對的信貸支持,或透過提供利率低於市場水平的再貸款,現時科法斯料今年內地GDP增長為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