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熟地預測 北都1300頃佔四成
【明報專訊】政府公布未來10年「熟地」供應預測,發展局長甯漢豪表示,北部都會區和交椅洲人工島填海均有「熟地」可於未來10年的後期出現,分別約1300公頃(佔近四成熟地)和300公頃。本土研究社成員陳劍青表示,交椅洲2025年開展填海,政府現預計2029/30年便有熟地,質疑工程上是否現實。
政府預計未來10年本港「熟地」供應量達3280公頃,熟地由2023/24年度的約110公頃,增至2032/33年度的480公頃,首5年每年熟地均少於300公頃,後5年熟地量大增,均多於300公頃,其中2031/32年度達最高的610公頃。不過10年期的後4年熟地供應中,逾半用途正在研究中。
財政司長陳茂波表示,已知預留作房屋發展土地估計最少可建49.3萬伙,相對每十年43萬伙的需求,顯示政府有能力透過積極造地主導土地供應,並有空間應對萬一出現需求特別殷切的情况,亦可以支撐產業和經濟發展。
交椅洲300頃 陳劍青:2025年填海未必趕及
甯漢豪表示,北都整體有3000多公頃土地,當中四成、即1300公頃可於未來10年成為「熟地」;交椅洲人工島填海1000公頃,當中300公頃亦可於10年期的後期出現。根據預測,交椅洲人工島「熟地」於2029/30年度起成為主要熟地來源。她又指未來5年政府將收地500公頃,九成來自北都。
陳劍青質疑,即使政府精簡程序,交椅洲人工島於2025年展開填海,預計2029/30年便有熟地,工程上未必可行。他又批評,10年的熟地預測很抽象,留下很大空間讓政府可以「唧牙膏式」供地,亦無助民間監察政府。
(2022年施政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