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第四波期間一成市民現PTSD徵狀
【明報專訊】新冠疫情持續逾兩年,市民精神健康亦受影響。理工大學在本港爆發疫情一年後展開一項研究調查,發現約一成受訪者出現創傷後遺症(PTSD)徵狀,包括有侵入性記憶、迴避行為;當中失業或無個人收入、教育程度較低受訪者,較大機率出現PTSD徵狀。理大估計,受第五波疫情衝擊,受PTSD影響的市民或急增至逾三成。
料第五波比例增至三四成
理大團隊在本港正值第四波疫情,即2020年12月至2021年2月期間,電話訪問逾3000名市民,以及與約30名長者深入訪談,發現12.4%受訪者有創傷後遺症徵狀。
理大醫療及社會科學院院長岑浩L說,徵狀可分3種,包括侵入性記憶、過度興奮和出現迴避行為;他分別舉例,指有人或因大廈圍封強檢,感壓力或受創傷,事後仍有不愉快心情;有人曾經歷未能搶購口罩、預約檢測而發脾氣;亦有人不想憶起疫情相關事宜,甚至當作沒發生過。他估計,經歷第五波嚴峻疫情後,有PTSD徵狀的市民將急增至30%至40%。
看疫情新聞逾句鐘 徵狀更甚
調查又發現,花逾一小時看疫情新聞的受訪者,比少於一小時者,有更嚴重的PTSD徵狀。岑估計,部分人或受誇張失實的疫情資訊困擾,建議市民避免長時間收看相關內容。他續說,如受創傷後遺症影響的市民有迴避行為,例如不理防疫措施,會影響社會整體防疫。至於市民有否因政府實施疫苗通行證感壓力,他指調查未追問該部分。
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蕭婉文說,與長者深入訪談發現,有長者認為新冠傳染性很高,加上要在家避疫,令他們感憂鬱和無助,有長者甚至覺得被囚禁,「不如死鼳\」。團隊籲市民注意情緒變化,有需要時向專業人士求助。上述研究獲食衛局醫療衛生研究基金支持,上月刊於BMC Psychiatry及BMC Geriatrics學術期刊。
(新冠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