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研究:自殺風險月內攀升 兩年高 學者葉兆輝:長者自殺倍升 籲重啟康文設施
【明報專訊】港大研發的「防止自殺早期預警系統」分析發現,本港自殺個案由2月22日低位攀升,於3月23日達兩年高峰,期內「7天自殺估值」顯示每日有4人自殺。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總監葉兆輝表示,65歲或以上長者自殺個案為各年齡層之最,較去年同期升一倍,他建議政府重啟康文設施讓長者使用以紓緩負面情緒,在防疫與優質生活間取得平衡。生命熱線執行總監吳志崑稱,疫下難有家庭聚會,長者易感孤單和感覺被遺棄,鼓勵市民關懷長者。
明報記者
港大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2020年研發系統,利用每日新聞報道等數據,計算本港過去7天自殺估值平均數,再將估值加上標準差值,得出過往7天自殺風險級別,黑、紅、黃3級分別代表極高風險、高風險及中風險水平。
3月20日首達極高風險 近兩日回落
系統發現,本港過去一年估計自殺個案為670宗,個案於2月22日處低位,之後攀升,3月20日觸及黑色極高風險警戒水平,是系統設置兩年以來首次,並於23日達至高峰,當日的「過去7天自殺估值平均數」為4.05,比全年平均數的1.8為高。葉兆輝表示,過去7天每日4人自殺的情况如持續,即一年會高達1300至1400人自殺,惟近兩日數字已稍回落,期望可持續下降。
葉兆輝續分析,3月22至28日共有21宗自殺新聞,8人為65歲或以上,是各年齡層之最,比去年同期升一倍。他稱長者屬高危自殺群,主因是經濟或身體疾病,當中或有受長期病困擾。他說,2月份是第五波疫情高峰期,市民焦慮,尤其長者依賴電台、電視和報紙接收資訊,每日得知確診及死亡數字,死者又集中於長者,令他們不安;而社交距離措施令長者難與他人見面,場所關閉令他們減少休閒活動,都會帶來負面情緒。他鼓勵市民多主動關心身邊人,尤其長者,並提供正確疫情信息。
葉兆輝建議政府盡快重啟康文及休閒設施,應在防疫與優質生活之間取平衡,如泳灘可於下午關閉,讓長者晨泳,以及准許跨家庭聚會,「訂立措施防疫重要,打針亦重要,但對長者關顧都重要,別讓老人覺得被遺棄」。
染疫老婦曾萌死念 求助怕麻煩別人
年逾七旬的黃伯夫婦近日確診新冠,黃伯患腦退化,需老妻照顧,染疫使他們感無助。黃太不懂上網,每當衛生署致電提醒她申報都感到焦慮。她說疫症後既不能出門,求人協助買餸又怕麻煩別人,「開門付錢不知會否傳染給人」,稱向人求助令她自覺很無用,與世隔絕下曾有自殺念頭,幸有義工致電慰問並提供協助,讓她得到安全感。
長者用熱線比例低 組織靠外展找個案
輔導服務生命熱線統計,2021至22年度處理來電數目按年升五成,今年首兩個月共處理2.2萬個來電,日均逾380個,當中長者來電只佔2.4%。執行總監吳志崑稱長者使用熱線比例低,故須靠外展服務找個案,過去一年共處理400宗長者個案。他指出,疫下難有家庭聚會,長者易感孤單和產生被遺棄感而不得宣泄,故家人關懷十分重要。他建議開放社交康樂設施和日間照顧中心,讓長者增加社交機會,長者亦可尋新興趣,例如種花養魚,令自己更精神。
(新冠疫情)
■明報報料熱線﹕inews@mingpao.com/ 9181 4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