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之旅:1972年6月30日——首次增加閏秒

[2021.06.03] 發表
現時天文時是各地天文台詳細測量地軸擺動及對時間的影響後所制定,以前是以格林尼治子午線(即經度0度)測量的格林威治時間為準。圖為顯示格林威治時間的英國皇家格林威治天文台門外大鐘。(網上圖片)

【明報專訊】時間標準可分為「天文時」和「原子時」兩類。天文時,指基於經常重複發生的天文事件,例如地球自轉造成日與夜、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產生季節等所制定的時間;原子時則是根據原子震動的頻率而制定的時間。由於受到大氣運動及其他地球物理現象影響,地球自轉速度並不平均,更逐漸減慢,天文時標定義的1秒比原子鐘時間的1秒稍長。為調整兩者的差異,務求差距保持在0.9秒以下,1972年6月30日,國際電信聯盟首次增加閏秒,在翌日零時0分0秒前加1秒;即原本當天23時59分59秒的下秒應為7月1日零時0分0秒,但由於增加閏秒,下秒便記為23時59分60秒,再下一秒才是7月1日零時0分0秒。

閏秒可加可減

 閏秒可按需要加1秒或減1秒,惟地球自轉只有變慢,故至今仍未有負閏秒的需要。有別於閏年每4年一次,國際地球自轉中央局(IERS)每半年會按天文時和原子時的差距,在1月和6月公布半年後是否需要閏秒。IERS在1月表示,6月30日不會有閏秒。上次增加閏秒是在2017年12月30日。

沒有閏秒會怎樣?

 世界各國先後討論應否取消閏秒,讓時間標準跟原子時標完全同步,以簡化電腦和導航系統開發、測試及維護,減低發生事故的可能。然而,若不使用閏秒,天文現象出現的時間將非常緩慢地往後移,100年後日出日落比現時遲2至3分鐘;700年後遲約半小時;數千或數萬年後,太陽升起的時間會是下午6時,所以各國至今仍未有共識。

文:方綺婷 

圖:網上圖片

[常識天下 第219期]

更多教育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1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Ka Ming Lui | Executive Chief Editor: Richard Kwok Kai Ng
1355 Huntingwood Drive, Scarborough, Ontario, Canada M1S 3J1 | Tel.: (416) 321-0088 | Fax: (416) 321-5377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416) 673-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