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戰文憑:DSE中文改革前瞻(二)︰提升文學元素及寫作視野
【明報專訊】2024年DSE中文科新安排下,寫作卷將佔全科45%,比例與閱讀卷相若,並新設「實用寫作」部分,變得更單純考核學生語文能力。現今普遍學校的寫作課程不外乎單元長文寫作、短文練筆、剪報等,師生均視之為恒常的課業處理,文章寫起來乏味之餘,每次的練習內容割裂亦令學生欠缺積累。既然改革後釋出不少課時,倒不如好好善用,重新整合寫作課程。
要同學無懼、甚至愛上寫作,需讓寫作成為表達創意思維的工具,一洗昔日局限創作的印象。傳統的教授模式為教師先擬定題目,提供寫作範文,以及有關字詞。同學固然獲得充足的指導,然而,文章的詞彙、表達方式和內容結構皆缺乏創意,思考方向也被局限,寫作興趣因而大打折扣,更無法藉着作文課激發同學主動尋找寫作材料。
同學可從具想像性的題目訓練思考,例如抒寫生活細節或所感:失眠時的感官描寫、描寫緊張的時刻(感受+內心獨白)等,發揮想像,多思考生活上每個人都會經歷的細節,啟發寫作觀察和靈感。同學可參考劉以鬯先生的散文《打錯了》,簡短的篇幅運用了「平行時空」的文學表達方式,表現出人生冥冥中的偶然或決定往往影響人的禍福這人生哲理。同學可舉一反三,利用「平行時空」的方式創作另一情節以表現此理。
此外,亦可觀賞文學及相關改編電影作品,擴闊文化視野之餘,並可透過相關影視作品學習塑造人物形象。過往的教學中曾參照以下影視作品融入寫作中:
電影 《活着》張藝謀
文學 《活着》余華
電影 《兒子的大玩偶》侯孝賢、萬仁、曾壯祥
文學 《兒子的大玩偶》黃春明
電影 《唐山大地震》馮小剛
文學 《餘震》張翎
電影 《霸王別姬》陳凱歌
文學 《霸王別姬》李碧華
寫作練習
塑造人物形象
題目:在一次重大抉擇中,我的決定卻令我後悔不已
提示:題目重要場面——「重大抉擇」,同學須描寫「我」面臨重大抉擇時的內心獨白、言語行為,甚至表情等
同學可仔細觀賞改編自中篇小說《餘震》的電影《唐山大地震》開首一段:兩姊弟被一塊樓板壓住,救援員告訴母親只能及時救活其中一人。母親經歷內心苦苦掙扎後,決定拯救弟弟。同學可從影視作品中刺激不同感官,感受面對兩難抉擇時的人物形象,其寫作輸入遠比文字震撼。
文:薛天培
(廖寶珊紀念書院中文科教師)
圖:資料圖片
[星笈中文 第033期]